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1页 |
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第8-9页 |
二、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章 宗喀巴和吉藏中观学说的不同渊源和传承 | 第11-15页 |
一、中观学说在印度的发展源流 | 第11页 |
二、中观学说在西藏的传入以及宗喀巴的学说传承 | 第11-13页 |
三、中观学说在汉地的传入以及吉藏的学说传承 | 第13-14页 |
四、两者学说传承的不同特点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宗喀巴与吉藏对缘起性空的理解差异 | 第15-21页 |
一、缘起性空的不可逆性的共同理解 | 第15-18页 |
二、空性到我执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态度 | 第18-19页 |
三、缘起性空的不同方法论把握 | 第19-21页 |
第四章 宗喀巴与吉藏中道方法论的不同重心 | 第21-26页 |
一、中道的不同内容 | 第21-23页 |
二、正面确立中道的不同方式 | 第23-24页 |
三、中道思想的不同旨归 | 第24-26页 |
第五章 宗喀巴与吉藏二谛理论的不同发展倾向 | 第26-34页 |
一、二谛建立的不同立场 | 第26-27页 |
二、世俗谛的结构和内容差异 | 第27-31页 |
三、超越思维的胜义谛之境界差别 | 第31-32页 |
四、二谛的实质目的区别 | 第32-34页 |
第六章 宗喀巴与吉藏表述方法和语言风格的显著差异 | 第34-38页 |
一、共同的基于自性无得的方法论 | 第34页 |
二、逻辑、因明及语言的精细与玄思、渐舍及对语言的抛弃 | 第34-37页 |
三、否定却不是为了肯定——对遮诠的共同运用 | 第37-38页 |
第七章 宗喀巴与吉藏的中观思想对宗教实践的不同指导原则 | 第38-43页 |
一、 思维修的不同方式 | 第38-40页 |
二、 破除无明的场所差异 | 第40页 |
三、空性的认识方式差别 | 第40-4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