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1 大豆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大豆的重要地位 | 第12页 |
| ·大豆产业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现状 | 第13页 |
| ·大豆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大豆油脂 | 第13页 |
| ·大豆蛋白 | 第13-14页 |
| ·大豆中的其它功能因子 | 第14-15页 |
| 2 辅酶Q_(10) 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辅酶Q_(10) 的结构、性质和分布 | 第15页 |
| ·辅酶Q_(10) 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18页 |
| ·芳香环的生物合成 | 第16页 |
| ·聚-2-甲基丁烯(2)基侧链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 ·在醌类似物的母核上直接接入癸异戊二烯醇 | 第17页 |
| ·将辅酶Q_0 转变成Q_1 的衍生物再合成Q_(10) | 第17-18页 |
| ·重排法 | 第18页 |
| ·辅酶Q_(10) 的生理功能 | 第18页 |
| ·辅酶Q_(10) 的应用 | 第18-20页 |
| ·医学方面 | 第18-19页 |
| ·化妆品方面 | 第19页 |
| ·保健品和功能食品方面 | 第19-20页 |
| ·辅酶Q_(10) 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 ·动植物组织提取法 | 第20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20页 |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20-21页 |
| ·植物细胞培养法 | 第21页 |
| ·HPLC 在辅酶Q_(10) 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大豆辅酶Q_(10) 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 3 分子模拟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分子模拟简介 | 第22页 |
| ·分子模拟在分子设计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辅酶Q_(10)的分子模拟及其量化计算 | 第24-32页 |
| 1 方法 | 第24页 |
| ·初始模型的建立 | 第24页 |
| ·优势模型构建 | 第24页 |
| ·模型几何预优化 | 第24页 |
| ·分子动力学优化 | 第24页 |
| ·分子性质分析 | 第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 ·初始模型图 | 第24-27页 |
| ·MM+力场下的几何优化 | 第27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时的能量变化 | 第27-28页 |
| ·分子优势构象模型 | 第28-30页 |
| ·优势模型的反应活性部位推测 | 第30-31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大豆辅酶Q_(10)提取技术条件的优化 | 第32-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试剂 | 第32页 |
| ·仪器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溶液配制 | 第32-33页 |
| ·HPLC-MS/MS 条件 | 第33页 |
| ·大豆粉碎与去脂 | 第33页 |
| ·辅酶Q_(10) 的提取和测定 | 第33页 |
| ·不同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辅酶Q_(10)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33页 |
| ·超声输出功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超声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 ·间隔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 ·超声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 ·重现性实验 | 第34页 |
|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 ·大豆辅酶Q_(10) 的HPLC-MS/MS 分析 | 第34-36页 |
| ·样品与标准品的特征谱图 | 第36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36页 |
| ·提取溶剂对辅酶Q_(10) 提取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输出功率的选择 | 第37-39页 |
| ·超声时间与间隔时间的选择 | 第39-41页 |
| ·超声次数的选择 | 第41-42页 |
| ·重现性实验 | 第42页 |
|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2-43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32 种大豆种质资源辅酶Q_(10)含量测定 | 第45-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材料 | 第45页 |
| ·试剂 | 第45-46页 |
| ·仪器 | 第46页 |
| ·方法 | 第46页 |
| ·色谱条件 | 第46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6页 |
| ·大豆辅酶Q_(10) 的提取 | 第46页 |
| ·辅酶Q_(10) 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