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9-11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 西方学者关于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二) 国内学者关于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转型时期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根据 | 第20-31页 |
一、转型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变迁需要政府干预 | 第20-23页 |
(一) 社会转型是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宏观环境 | 第20-21页 |
(二) 社会转型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亟待政府干预 | 第21-23页 |
二、转型期劳动者的劳权保障是政府的责任 | 第23-25页 |
(一) 劳动者的劳权是劳动者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 第23-24页 |
(二) 政府对劳动者劳权的保障是政府的责任 | 第24-25页 |
三、转型期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需要政府的协调 | 第25-28页 |
(一) 博弈论表明囚徒之间的合作博弈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 第25-27页 |
(二) 实现劳资的"帕累托最优"需要政府的有利协调 | 第27-28页 |
四、转型期我国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机制亟待完善 | 第28-31页 |
(一) 现行劳动关系政策的缺失、滞后、地方性、工具性 | 第28-30页 |
(二) 劳动关系政策执行与监督的政府缺位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各国劳动关系干预机制的比较研究 | 第31-38页 |
一、强调劳资自治的美国模式 | 第31-33页 |
(一) 美国模式所依据的新保守派理念 | 第31-32页 |
(二) 美国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 第32-33页 |
(三) 美国模式对我国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启示 | 第33页 |
二、强调劳资互信的日本模式 | 第33-35页 |
(一) 日本模式所依据的管理主义学派理念 | 第33-34页 |
(二) 日本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 第34页 |
(三) 日本模式对我国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启示 | 第34-35页 |
三、强调制度化协商的德国模式 | 第35-38页 |
(一) 德国模式所依据的正统多元学派的理念 | 第35页 |
(二) 德国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 第35-36页 |
(三) 德国模式对我国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启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机制 | 第38-54页 |
一、转型期政府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的价值目标 | 第38-46页 |
(一) "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变迁 | 第38-41页 |
(二) 以分配正义重构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价值目标 | 第41-46页 |
二、转型期政府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的角色 | 第46-49页 |
(一) 中外学者关于政府干预劳动关系的"角色"分析 | 第46-47页 |
(二) 本文对政府干预劳动关系中的角色的分析 | 第47-49页 |
三、转型期政府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的手段 | 第49-52页 |
(一) 法律手段顺应劳动关系的法制化发展趋势 | 第49页 |
(二) 政策手段为转型期政府干预劳动关系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 第49-50页 |
(三) 经济手段培育发达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 第50-51页 |
(四) 道德手段为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 | 第51-52页 |
四、转型期政府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的作用 | 第52-54页 |
第五章 转型期完善我国政府干预劳动关系机制的对策 | 第54-64页 |
一、政府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需转变权利观 | 第54-57页 |
(一) 消极权利观的内涵与局限 | 第54-55页 |
(二) 积极权利观的内涵与必要性 | 第55-57页 |
二、完善转型期政府对劳动关系干预的三个层次 | 第57-64页 |
(一) 完善政府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的宏观调控 | 第57-60页 |
(二) 完善政府对劳动关系进行干预的中观调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 第60-62页 |
(三) 完善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微观调控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