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可达性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对于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理解 | 第16-20页 |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因素 | 第20-21页 |
·土地利用因素 | 第21页 |
·交通系统因素 | 第21-22页 |
·可获得的机会因素 | 第22页 |
·时空变量因素 | 第22页 |
·个性因素 | 第22-23页 |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5-35页 |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 第25-29页 |
·空间阻隔模型 | 第25-26页 |
·累积机会模型 | 第26页 |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 第26-28页 |
·效用模型 | 第28页 |
·时空约束模型 | 第28-29页 |
·可达性模型的比较研究及其局限性 | 第29-30页 |
·本研究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30-35页 |
·城市区域公共交通可达性定量评价模型 | 第30-32页 |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模型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城市不同区域内公共交通可达性比较研究 | 第35-48页 |
·研究对象概述 | 第35-39页 |
·天津市基本概况 | 第35-37页 |
·天津市公共交通发展状况 | 第37-39页 |
·天津市区公共交通可达性状况比较研究 | 第39-47页 |
·计算指标的确定 | 第39-45页 |
·天津市区公共交通可达性测算 | 第45-47页 |
·对城市不同区域公共交通可达性定量评价模型的评价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天津市居民公共交通可达性满意度评价研究 | 第48-53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8-49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8页 |
·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重要性的扩展调查 | 第48页 |
·本模型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8-49页 |
·天津市居民公共交通可达性满意度综合评价过程 | 第49-52页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9-50页 |
·评语集的构建 | 第50页 |
·确定各层指标间的权重分配 | 第50-51页 |
·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51-52页 |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52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研究成果的说明 | 第53页 |
·本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问卷调查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