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1-14页 |
·地铁车站的主要施工方法 | 第14-16页 |
·明挖法 | 第14页 |
·盖挖法 | 第14-15页 |
·盾构法 | 第15-16页 |
·浅埋暗挖法 | 第16页 |
·PBA 工法 | 第16-18页 |
·研究的主要目的、方法及内容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PBA 法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的分析 | 第19-35页 |
·地表沉陷的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地下隧洞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机理分析 | 第20-23页 |
·地层初始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的沉降机理分析 | 第20-22页 |
·土体的固结沉降 | 第22-23页 |
·引起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3-28页 |
·地下洞室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 | 第28-34页 |
·单一洞室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30-32页 |
·PBA 多导洞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的分析 | 第32-33页 |
·地表沉降理论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PBA 多导洞施工方案数值模拟 | 第35-62页 |
·FLAC3D 简介 | 第35-39页 |
·FLAC3D 的基本原理 | 第35页 |
·FLAC3D 的计算步骤 | 第35-38页 |
·FLAC3D 中的基本本构模型 | 第38-39页 |
·FLAC3D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9-42页 |
·计算假定和土体物理参数的选取 | 第39-40页 |
·土体物理参数的选取 | 第40-41页 |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开挖模拟方案 | 第42-44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4-60页 |
·开挖进尺为3 米时各施工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开挖进尺为5 米和3 米时各施工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2-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4 PBA 法施工对地表变形的控制措施 | 第62-72页 |
·地表变形的控制措施 | 第62-66页 |
·地铁工程地表变形控制的重要性 | 第62页 |
·地表变形控制原理 | 第62-63页 |
·PBA 法施工中常用的地表变形控制措施 | 第63-66页 |
·针对青年大街车站地表变形控制措施 | 第66-71页 |
·工程概况 | 第66-68页 |
·PBA 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控制措施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5 PBA 法施工地铁车站引起的地表沉降实测结果分析 | 第72-80页 |
·地表沉降监测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 第72-73页 |
·监测的必要性 | 第72页 |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第72-73页 |
·监测方案的确定 | 第73-76页 |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 第73-74页 |
·地表测点布置和埋设要求 | 第74-76页 |
·现场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86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85页 |
二、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87页 |
详细摘要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