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 | 第11-12页 |
| ·燃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危害 | 第12页 |
| ·世界各国对燃油含硫量的限制 | 第12-13页 |
| ·非氧化脱硫方法的研究与介绍 | 第13-15页 |
| ·加氢脱硫 | 第13页 |
| ·生物脱硫 | 第13-14页 |
| ·膜分离脱硫 | 第14页 |
| ·吸附脱硫法 | 第14-15页 |
| ·氧化脱硫法的研究与介绍 | 第15-18页 |
| ·氧化脱硫法的原理 | 第15-16页 |
| ·氧化脱硫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杂多酸的催化性能及其应用 | 第18-25页 |
| ·杂多酸的定义和结构 | 第18-20页 |
| ·杂多酸的制备 | 第20-22页 |
| ·杂多酸的均相酸催化性能 | 第22页 |
| ·杂多酸的非均相酸催化性能 | 第22-23页 |
| ·杂多酸的氧化性能 | 第23-25页 |
| ·课题选择 | 第25-26页 |
| ·本课题组以前的工作 | 第25页 |
| ·本论文工作的特点及意义 | 第25-26页 |
| 2 钼钒磷杂多酸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26-32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 ·主要试剂及规格 | 第26-27页 |
| ·PMo_(11)V,PMo_(10)V_2,PMo_9V_3的制备 | 第27页 |
| ·PMo_(11)V,PMo_(10)V_2,PMo_9V_3的表征 | 第27-28页 |
| ·磷钼钒杂多酸的活性考察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 ·红外光谱(IR) | 第28-29页 |
| ·ICP元素分析 | 第29页 |
| ·XRD衍射实验 | 第29-30页 |
| ·磷钼钒杂多酸的活性考察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溶剂挥发自组装法制备杂多酸/氧化硅材料及其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的考察 | 第32-62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 ·主要试剂及规格 | 第33-34页 |
| ·杂多酸/氧化硅的制备 | 第34页 |
| ·杂多酸/氧化硅的物化表征 | 第34页 |
| ·杂多酸/氧化硅的催化氧化脱硫活性考察 | 第34-35页 |
| ·原料及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35页 |
| ·催化性能研究 | 第35-48页 |
| ·DBT的氧化原理 | 第35-36页 |
| ·外标法测定DBT的响应因子 | 第36-38页 |
| ·杂多酸/氧化硅的催化氧化脱硫活性考察 | 第38-39页 |
| ·DBT氧化产物结构确定 | 第39-41页 |
| ·不同负载量杂多酸催化氧化脱硫效率 | 第41-42页 |
| ·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时间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剂油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负载稳定性考察 | 第46-47页 |
| ·不同有机硫化物的氧化活性考察 | 第47-48页 |
| ·结构表征 | 第48-60页 |
| ·红外(FT-IR) | 第48-50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50-52页 |
| ·N_2的吸附-脱附实验 | 第52-58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58-60页 |
| ·杂多酸/二氧化硅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