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我国“过劳死”问题的立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1章 前言第7-8页
第2章 “过劳死”问题概述第8-16页
   ·“过劳死”的概念及构成要件第8-10页
     ·“过劳死”的概念第8页
     ·“过劳死”的法律构成要件第8-10页
   ·“过劳死”的产生原因第10-13页
     ·用人单位违规操作第10-11页
     ·巨大的竞争压力第11-12页
     ·不良个人生活习惯第12页
     ·个人心理因素第12-13页
   ·“过劳死”的法律性质第13-16页
     ·两种不同观点第13-14页
       ·“过劳死”属于工伤第13-14页
       ·“过劳死”属于侵权第14页
     ·个人观点—“过劳死”属于“职业病”第14-16页
第3章 “过劳死”问题在日、美的立法及启示第16-21页
   ·“过劳死”在日、美的立法第16-18页
   ·日、美等国家“过劳死”立法的几点启示第18-21页
     ·立法是解决“过劳死”问题的最佳途径第18页
     ·“过劳死”立法应与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第18-19页
     ·“过劳死”立法应体现适时性与前瞻性的结合第19-21页
第4章 我国“过劳死”问题的立法依据第21-25页
   ·我国“过劳死”问题的现状及严重性第21-22页
   ·我国相关立法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22-23页
   ·“过劳死”立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第23-25页
第5章 我国“过劳死”问题的立法构想第25-39页
   ·“过劳死”立法应考虑的几个问题第25-27页
     ·应坚持劳动立法的宗旨和原则第25-26页
     ·应体现立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26-27页
     ·应考虑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与衔接第27页
   ·构建“过劳死”事前预防法律制度第27-29页
     ·完善有关劳动者休息休假的强制性规定第27-28页
     ·完善《劳动法》有关劳动时间的规定第28页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第28-29页
   ·构建“过劳死”事后救济法律制度第29-39页
     ·将“过劳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第29-30页
     ·“过劳死”赔偿案中的具体法律制度第30-37页
       ·“过劳死”的认定制度第30-32页
       ·“过劳死”的举证责任第32-33页
       ·“过劳死”的取证问题第33-34页
       ·“过劳死”责任承担主体和赔偿标准第34-36页
       ·“过劳死”的法律救济途径第36-37页
     ·“过劳死”赔偿案中监督机制立法第37-39页
第6章 结论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劳务派遣制度研究
下一篇:劳动合同法视角下劳动关系稳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