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导论 | 第13-27页 |
一、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一) 现实问题 | 第13-14页 |
(二) 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三)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20-23页 |
三、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 | 第23页 |
(二)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5页 |
(二) 研究不足 | 第25-26页 |
五、论述逻辑和文章结构 | 第26-27页 |
第一章 民主方法论:民主形态分析的理论建构 | 第27-67页 |
第一节 民主·民主性·民主化 | 第27-49页 |
一、民主的思想纷争和理论界定 | 第28-37页 |
(一) 西方民主的多元内涵和思想纷争 | 第28-31页 |
(二) 民主的中国化语境和观念性改造 | 第31-33页 |
(三) 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 | 第33-37页 |
二、民主性:主体性、合法性、有效性有机统一 | 第37-46页 |
(一) 人民的主体性:人民的统治 | 第37-40页 |
(二) 统治的合法性:人民的选择 | 第40-43页 |
(三) 治理的有效性:人民的参与 | 第43-46页 |
三、民主化:现代国家的制度实践和发展态势 | 第46-49页 |
(一) 民主化是政治现代性的趋势 | 第47-48页 |
(二) 民主化呈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民主形态:民主分析模式的理论建构 | 第49-57页 |
一、民主形态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 第49-51页 |
二、民主形态概念的缘起和内涵 | 第51-55页 |
(一) 民主形态分析是一种理论尝试 | 第51-52页 |
(二) 民主形态概念内涵的理论解析 | 第52-55页 |
三、民主形态的结构层次和要素内容 | 第55-57页 |
(一) 纵向:民主形态的层次结构 | 第55-56页 |
(二) 横向:民主形态的要素内容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分析 | 第57-65页 |
一、人大民主形态的基本内涵 | 第57-60页 |
二、人大民主形态的内容结构 | 第60-63页 |
(一) 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形态的结构特征 | 第60-61页 |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社会形态 | 第61-62页 |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本体形态 | 第62-63页 |
三、人大民主形态分析的意义 | 第63-65页 |
(一) 人大民主形态分析的理论意义:一种理论模型的知识试验 | 第63-64页 |
(二) 人大民主形态分析的实践意义:一种政治制度的真实解析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二章 民主历史论:人大民主形态的历史成长 | 第67-91页 |
第一节 人大民主的理论形态: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 第68-77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是人大民主形态的理论基础 | 第68-69页 |
二、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人大民主形态的思想原理 | 第69-72页 |
(一) 理论原点: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 第69-71页 |
(二) 理论创新: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展 | 第71-72页 |
三、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人大民主形态的理论主体 | 第72-77页 |
(一) 民主革命的理论反思:工农民主专政思想 | 第72-74页 |
(二) 民主革命的理论探索: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 第74页 |
(三) 民主革命的理论创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第74-76页 |
(四) 民主实践的理论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 第76-77页 |
第二节 人大民主的历史形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77-90页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原型和历史模式 | 第77-81页 |
(一) 制度原型:巴黎公社的政治试验 | 第77-79页 |
(二) 历史模式:苏联苏维埃政体实践 | 第79-81页 |
二、民主革命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演进 | 第81-87页 |
(一) 人大民主形态的孕育: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市民代表大会 | 第81-83页 |
(二) 人大民主形态的萌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 第83-84页 |
(三) 人大民主形态的雏形:边区参议会制度 | 第84-85页 |
(四) 人大民主形态的发展: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 第85-86页 |
(五)人大民主形态的过渡: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 第86-87页 |
三、民主发展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 | 第87-90页 |
(一) 国家建构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第87-88页 |
(二) 政治发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三章 民主制度论:人大民主形态的制度结构 | 第91-135页 |
第一节 人大民主制度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 第91-94页 |
第二节 代表制度: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主体 | 第94-106页 |
一、代表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形态的主体 | 第94-99页 |
二、人大代表是多重代理关系的角色集 | 第99-101页 |
三、人民—代表—国家:代表制度中民主关系 | 第101-104页 |
(一) 人大民主形态之代表与人民关系 | 第102-103页 |
(二) 人大代表与各级权力机关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四、人大代表制度是民主的制度规范体系 | 第104-106页 |
(一) 人大代表的主体规范系统:资、权、责、义的统一体系 | 第104-105页 |
(二) 代表制度的民主运行过程:产生-履职-监督-罢免的规范程序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选举制度: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基础 | 第106-119页 |
一、选举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形态的标志 | 第107-111页 |
二、人大选举是人民民主选择的过程 | 第111-115页 |
(一) 人大选举是民主选择的过程 | 第111-112页 |
(二) 人大选举是人民民主的基础 | 第112-115页 |
三、人大选举制度的运行程序和方式 | 第115-119页 |
(一) 人大民主选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准备 | 第115-116页 |
(二) 人大民主选举的运行程序和选举监督 | 第116-119页 |
第四节 会议制度: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载体 | 第119-134页 |
一、议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传统 | 第119-124页 |
二、人民代表大会是议会民主的先进形式 | 第124-126页 |
三、人大会议制度是民主的组织结构系统 | 第126-130页 |
(一)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 | 第126-129页 |
(二) 人民代表大会的层级关系 | 第129-130页 |
四、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运行程序和方式 | 第130-134页 |
(一) 会议制度和提案制度是人大会议的前提 | 第130-132页 |
(二) 审议制度和表决制度是人大会议的核心 | 第132-133页 |
(三) 发言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人大会议的基础 | 第133页 |
(四) 列席制度和旁听制度是人大会议的补充 | 第133-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四章 民主机制论: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机制 | 第135-177页 |
第一节 人大民主机制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 第135-140页 |
第二节 人大的参与机制——民主运行机制 | 第140-154页 |
一、政治参与:民主发展的衡量尺度 | 第140-145页 |
二、参与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基础 | 第145-148页 |
三、人大参与机制的运作过程和方式 | 第148-154页 |
(一) 人大民主参与机制的主体——谁参与 | 第148-151页 |
(二) 人大民主参与机制的方式——怎样参与 | 第151-154页 |
第三节 人大的制衡机制——民主约束机制 | 第154-164页 |
一、分权制衡:民主运行的权力逻辑 | 第154-157页 |
二、制衡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关键 | 第157-160页 |
三、人大制衡机制的作用过程和关系 | 第160-164页 |
(一) 人大的自我约束机制:人大和国家机关分权制约关系 | 第161-162页 |
(二) 人大的外部约束机制:人民、政党和人大的制约关系 | 第162-164页 |
第四节 人大的法治机制——民主保障机制 | 第164-175页 |
一、法治机制:民主治理的有效工具 | 第165-168页 |
二、法治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保障 | 第168-171页 |
(一) 法治机制确认人大民主形态的建构 | 第169-170页 |
(二) 法治机制保障人民权利自由的实现 | 第170页 |
(三) 法律机制确保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 | 第170-171页 |
三、人大法治机制的运行和实现过程 | 第171-175页 |
(一) 人大法治机制横向的动态展开 | 第171-173页 |
(二) 人大法治机制纵向的动态进程 | 第173-175页 |
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五章 民主发展论:人大民主形态的发展创新 | 第177-201页 |
第一节 人大民主形态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 第177-183页 |
一、人大民主形态:新陈代谢和创新发展 | 第178-181页 |
(一) 国家建构与人大民主形态的自我更新 | 第178-179页 |
(二) 民主实践与人大民主制度的与时俱进 | 第179-180页 |
(三) 共识对话与人大民主形态的评判反思 | 第180-181页 |
二、人大民主形态的发展基础和政治保障 | 第181-183页 |
(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好、依法治国的统一 | 第181-182页 |
(二) 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统一 | 第182-183页 |
第二节 价值和事实的矛盾:人大民主形态的问题 | 第183-187页 |
一、人大民主制度结构与功能的张力 | 第184-185页 |
二、人大民主机制静态与动态的矛盾 | 第185-187页 |
第三节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人大民主制度的创新 | 第187-193页 |
一、代表专职化,优化代表制度 | 第187-189页 |
二、会议辩论化,完善会议制度 | 第189-191页 |
三、选举竞争化,变革选举制度 | 第191-193页 |
第四节 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人大民主机制的发展 | 第193-200页 |
一、扩大参与机制,拓展人大民主的主体性 | 第193-196页 |
(一) 发展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是人大参与的基础 | 第193-194页 |
(二) 健全人大民主的法律规范和制度是参与机制发展的核心 | 第194-195页 |
(三) 拓展人大民主的参与渠道和领域是参与机制发展的关键 | 第195-196页 |
二、强化制衡机制,提升人大民主的有效性 | 第196-199页 |
(一) 改善人大与党的关系,强化人大的监督制衡功能 | 第196-197页 |
(二) 合理分配人大系统权力结构,完善监督制衡体系 | 第197-198页 |
(三) 建立人大独立有效监督机构,健全人大制衡机制 | 第198-199页 |
三、完善法律机制,增强人大民主的法治性 | 第199-200页 |
小结 | 第200-201页 |
结语 | 第201-20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5-215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215-217页 |
后记 | 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