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校农学专业教育的科教电视节目创作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一) 高校农学类专业与农学专业 | 第9页 |
(二) 科教电视节目 | 第9-10页 |
(三) 面向高校农学专业教育的科教电视节目 | 第10-12页 |
二、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12-16页 |
(一) 农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二) 科教电视节目的特性 | 第13-15页 |
(三) 科教电视节目在农学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三、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一)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二) 国内的创作现状 | 第19-22页 |
(三) 国外涉农类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现状 | 第22-23页 |
六、我国涉农类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一) 萌芽阶段 | 第23页 |
(二) 起步阶段 | 第23-24页 |
(三) 发展阶段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农学专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分析与本体特征 | 第26-35页 |
一、农学专业科教电视节目创作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一) 科教电视创作理论 | 第26-29页 |
(二) 教育技术理论 | 第29页 |
二、农学专业科教电视节目创作层面分析 | 第29-33页 |
(一) 高校农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分析 | 第30页 |
(二) 农业高校受众特点分析 | 第30-31页 |
(三) 节目内容分析 | 第31-32页 |
(四) 传播方式分析 | 第32-33页 |
三、农学专业科教电视节目的本体特征 | 第33-35页 |
(一) 形式影视化 | 第33页 |
(二) 内容科学性 | 第33-34页 |
(三) 功能教育性 | 第34页 |
(四) 传播网络化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农学专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 | 第35-59页 |
一、策划 | 第35-40页 |
(一) 策划的原则 | 第36-37页 |
(二) 策划的内容和方法 | 第37-40页 |
二、撰稿 | 第40-43页 |
(一) 撰写文学脚本 | 第40-41页 |
(二) 编写分镜头稿本 | 第41-43页 |
三、前期准备 | 第43页 |
四、拍摄录制阶段 | 第43-47页 |
(一) 红外摄像 | 第45页 |
(二) 延时拍摄 | 第45页 |
(三) 微距摄像 | 第45-46页 |
(四) 显微摄像 | 第46页 |
(五) 航空拍摄 | 第46-47页 |
(六) 虚拟演播室拍摄 | 第47页 |
五、编辑合成阶段 | 第47-59页 |
(一) 画面剪辑 | 第48-51页 |
(二) 剪辑的节奏 | 第51-53页 |
(三) 动画 | 第53-55页 |
(四) 字幕 | 第55-56页 |
(五) 声音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农学专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应用研究 | 第59-69页 |
一、评价标准和指标的建立 | 第59页 |
二、《轮回》电视节目个案应用试验 | 第59-69页 |
(一) 试验目的 | 第59页 |
(二) 试验对象 | 第59页 |
(三) 试验过程 | 第59-61页 |
(四)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9页 |
结束语 | 第69-70页 |
注释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9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