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2章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的时空演变 | 第20-27页 |
·运输通道的概念和分类 | 第20页 |
·运输通道的内涵和特征 | 第20-21页 |
·运输通道的技术经济特征 | 第21-22页 |
·运输通道的线路结构变化 | 第22-24页 |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的线路结构变化过程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旅客运输供需分析 | 第27-43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旅客运输需求 | 第27-30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客运需求特征 | 第27-28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的趋势客运量 | 第28-29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的诱增客运量 | 第29-30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的旅客运输供给 | 第30-33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的客运供给能力 | 第30-31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的客运供给服务水平 | 第31-32页 |
·区域通道内各运输方式的城际客运产品 | 第32-33页 |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成渝城际客运供需分析 | 第33-42页 |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城际客运市场的发展阶段 | 第33-34页 |
·2014年成渝城际客运需求分析 | 第34-38页 |
·2014年成渝城际客运供给分析 | 第38-41页 |
·2014年成渝城际客运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客运运输方式分担率计算 | 第43-63页 |
·常用运输方式分担率预测模型 | 第43-44页 |
·转移曲线法 | 第43页 |
·线性回归模型 | 第43页 |
·重力模型的转换模型 | 第43-44页 |
·牺牲量最小模型 | 第44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 第44-49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流程 | 第44-45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心理分析 | 第45-46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决策过程分析 | 第46-48页 |
·影响旅客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 | 第48-49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运输方式分担率模型 | 第49-53页 |
·效用函数的构造 | 第49-52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运输方式分担率的计算 | 第52-53页 |
·成渝城际客运各公共运输方式分担率计算 | 第53-61页 |
·效用系数的标定 | 第53-56页 |
·2009-2011年成渝城际客运各公共运输方式分担率分析 | 第56-59页 |
·2014年成渝城际客运各公共运输方式分担率计算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运营策略变化条件下的运输方式分担率变化 | 第63-81页 |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63-65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 | 第65-66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的经济主体分类及行为 | 第65-66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各运输方式的企业行为分析 | 第66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的公铁博弈 | 第66-71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城际间的公铁博弈要素 | 第66-67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城际间公铁博弈过程 | 第67-71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的公私博弈 | 第71-74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城际间的公私博弈要素 | 第71-72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城际间公私博弈过程 | 第72-74页 |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一定运输方式分工条件下的运营策略 | 第74-80页 |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成渝城际间的公铁博弈 | 第74-77页 |
·成渝综合运输通道成渝城际间的公私博弈 | 第77-79页 |
·2014年成渝城际客运一定分工条件下的运营策略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