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的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3页
     ·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第14-16页
     ·土壤固碳机制研究进展第16页
     ·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研究进展第16-17页
     ·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研究方法现状第17-23页
   ·存在问题及选题目标第23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研究区概况第24-25页
     ·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第24页
     ·固原上黄村第24页
     ·子午岭次生林区第24-25页
   ·样地选择、样品采集及处理第25-26页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退耕草地及封禁草地第25页
     ·固原上黄村人工苜蓿地第25-26页
     ·子午岭次生植被演替序列第26页
   ·分析方法第26-27页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三章 天然草地恢复下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第29-36页
   ·退耕草地恢复土壤有机碳光谱特征定性分析第29-32页
     ·土壤有机碳 SR-FTIR 光谱特征定性分析第30-31页
     ·土壤有机碳 XANES 图谱特征定性分析第31-32页
   ·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光谱特征半定量分析第32-34页
     ·土壤有机碳 SR-FTIR 光谱特征半定量分析第32-33页
     ·土壤有机碳软 X 射线图谱特征半定量分析第33-34页
   ·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人工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第36-43页
   ·人工苜蓿地 SOC 官能团变化第36-40页
     ·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团聚体分布情况第36页
     ·人工苜蓿地 0-1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光谱特征分析第36-40页
   ·人工苜蓿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第40-41页
   ·人工苜蓿对土壤有机质官能团的影响第41-42页
   ·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应用 XANES 研究次生植被演替下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第43-49页
   ·XANES 测定 SOC 官能团图谱特征第43-44页
   ·SOC 官能团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定性分析第44-46页
   ·XANES 测定 SOC 官能团图谱特征半定量分析第46-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应用 SR-FTIR 研究次生植被演替下的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第49-54页
   ·不同土层 SOC 官能团吸收图谱分析第49-50页
   ·不同土层 SOC 官能团变化半定量分析第50-51页
   ·讨论第51-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七章 次生植被演替过程中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 SOC 官能团分布特征第54-64页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第54-58页
     ·坡耕地不同粒径团聚体 SOC 官能团 XANES 吸收图谱分析第54-55页
     ·草地土壤有机碳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第55-56页
     ·灌丛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第56页
     ·乔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 XANES 吸收图谱特征第56-58页
   ·SR-FTIR 吸收图谱特征第58-62页
     ·坡耕地土壤有机碳 SR-FTIR 图谱特征第58-59页
     ·草地土壤有机碳 SR-FTIR 图谱特征第59页
     ·灌丛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 SR-FTIR 图谱特征第59-60页
     ·乔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 SR-FTIR 吸收图谱第60-62页
   ·不同气候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特征比较第62页
   ·小结第62-64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第64-67页
   ·半干旱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 SOC 光谱学特性第64页
   ·半干旱区人工苜蓿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第64-65页
   ·半湿润区次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第65页
   ·次生植被演替过程中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分布第65-66页
   ·半干旱区草地,半湿润区草地,及半干旱区人工苜蓿地 SOC 官能团 SR-FTIR 吸收图谱对比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作者简介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津水源区生态输水型与传统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水沙关系变化研究
下一篇: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艺术博物馆功能研究--以美国著名大学艺术博物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