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酿酒酵母ARB2结构域和GAPDH3蛋白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A1684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篇 酿酒酵母ARB2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第14-66页
    第1章 综述第14-28页
        1.1 表观遗传简介第14页
        1.2 染色体结构第14-15页
        1.3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第15-16页
        1.4 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第16-18页
        1.5 去乙酰化酶分类第18-20页
            1.5.1 Ⅰ类HDACs结构域构成第19页
            1.5.2 Ⅱ类HDACs结构域构成第19-20页
            1.5.3 Ⅳ类HDACs结构域构成第20页
        1.6 Rpd3/Hdal去乙酰化机制第20-21页
        1.7 HDAC活性的调节第21-24页
            1.7.1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第22页
            1.7.2 磷酸化修饰第22-23页
            1.7.3 其他调节方法第23-24页
        1.8 HDACs生物学重要性第24-25页
            1.8.1 HDACs间接调节多种翻译后修饰第24页
            1.8.2 HDACs改变基因转录水平第24-25页
        1.9 酿酒酵母Hdal研究现状第25-26页
        1.10 ARB2结构域第26-28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8-49页
        2.1 基因克隆及质粒构建第28-30页
            2.1.1 基因克隆第28页
            2.1.2 PCR产物回收第28-29页
            2.1.3 酶切和连接第29页
            2.1.4 感受态细胞制备第29-30页
            2.1.5 连接产物转化第30页
            2.1.6 阳性克隆鉴定第30页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30-32页
            2.2.1 重组蛋白表达第30-31页
            2.2.2 重组蛋白纯化第31-32页
        2.3 组蛋白的纯化第32-34页
        2.4 晶体制备第34-35页
        2.5 衍射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第35-42页
            2.5.1 衍射数据的收集第35-36页
            2.5.2 衍射数据处理第36-42页
        2.6 结构解析及模型修正第42-43页
        2.7 结构模型质量评估第43-47页
            2.7.1 结构模型与电子密度吻合情况第44页
            2.7.2 结构模型温度因子分析第44-45页
            2.7.3 结构模型实空间相关系数分析第45-46页
            2.7.4 结构模型立体化学分析第46-47页
        2.8 分子排阻层析第47-48页
        2.9 等温滴定实验(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第48页
        2.10 GST pull-down实验第48-49页
    第3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9-59页
        3.1 整体结构第49-50页
        3.2 ARB2二体形式第50-51页
        3.3 ARB2结构域与/β折叠水解酶显示结构相似性第51-53页
        3.4 ARB2结构域组蛋白结合功能第53-54页
        3.5 ARB2结构域以二体形式结合组蛋白第54-55页
        3.6 ARB2结构域结合组蛋白氨基酸残基探究第55-57页
        3.7 ARB2在Hdal去乙酰化中的作用第57-59页
    本篇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第二篇 酿酒酵母GAPDH3的RNA结合特性研究第66-102页
    第4章 综述第66-78页
        4.1 糖酵解概述第66-67页
        4.2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功能介绍第67-71页
            4.2.1 结合核酸第68-69页
            4.2.2 促进细胞凋亡第69-70页
            4.2.3 促进细胞生存第70页
            4.2.4 与细胞骨架蛋白相互作用第70-71页
            4.2.5 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第71页
        4.3 GAPDH具有多种功能的意义第71-72页
        4.4 GAPDH多功能的调节第72-74页
            4.4.1 GAPDH磷酸化第72-73页
            4.4.2 GAPDH细胞中定位第73-74页
        4.5 GAPDH相关的疾病第74-75页
        4.6 AU富集元件第75-76页
        4.7 酿酒酵母GAPDH研究现状第76-78页
    第5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78-87页
        5.1 基因克隆及质粒构建第78-80页
            5.1.1 基因克隆第78页
            5.1.2 PCR产物回收第78-79页
            5.1.3 酶切和连接第79页
            5.1.4 感受态细胞制备第79-80页
            5.1.5 连接产物转化第80页
            5.1.6 阳性克隆鉴定第80页
        5.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80-81页
            5.2.1 重组蛋白表达第80页
            5.2.2 重组蛋白纯化第80-81页
        5.3 分子排阻层析第81页
        5.4 酶活测定第81-82页
        5.5 荧光偏振第82页
        5.6 结构修正第82-87页
    第6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87-95页
        6.1 GAPDH3的RNA识别性质第87-88页
        6.2 GAPDH3结构分析第88-90页
        6.3 NAD~+抑制GAPDH3的RNA结合能力第90-92页
        6.4 GAPDH3识别RNA的模型第92-95页
    本篇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第三篇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核苷磷酸酶SA1684的晶体学初步研究第102-163页
    第7章 综述第102-107页
        7.1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介第102-103页
        7.2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与核酸相关的毒力调节因子第103-104页
        7.3 SA1684蛋白第104-107页
    第8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07-147页
        8.1 基因克隆及质粒构建第107-109页
            8.1.1 基因克隆第107页
            8.1.2 PCR产物回收第107-108页
            8.1.3 酶切和连接第108页
            8.1.4 感受态细胞制备第108-109页
            8.1.5 连接产物转化第109页
            8.1.6 阳性克隆鉴定第109页
        8.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109-111页
            8.2.1 重组蛋白表达第109-110页
            8.2.2 重组蛋白纯化第110-111页
        8.3 晶体制备第111-113页
            8.3.1 SA1684蛋白及与不同小分子底物的晶体生长第111-112页
            8.3.2 碘衍生物制备第112-113页
        8.4 衍射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第113-117页
            8.4.1 衍射数据的收集第113-115页
            8.4.2 衍射数据处理第115-117页
        8.5 结构解析及模型修正第117-131页
            8.5.1 碘衍生物结构解析第117-118页
            8.5.2 apo结构解析第118-120页
            8.5.3 SA1684-ATPγS结构解析第120-122页
            8.5.4 SA1684-GDPβS结构解析第122-125页
            8.5.5 SA1684-GTPγS结构解析第125-131页
        8.6 结构模型质量评估第131-147页
            8.6.1 SA1684-apo结构模型质量分析第131-134页
            8.6.2 SA1684-ATPγS结构模型质量分析第134-138页
            8.6.3 SA1684-GDPβS结构模型质量分析第138-142页
            8.6.4 SA1684-GTPγS结构模型质量分析第142-147页
    第9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47-159页
        9.1 整体结构第147-148页
        9.2 金属离子第148-150页
        9.3 底物结合口袋第150-153页
        9.4 SA1684蛋白底物结合模式第153-154页
        9.5 与SC4828结构比对第154-156页
        9.6 SA1684蛋白催化机制初步推测第156-158页
        9.7 下一步第158-159页
    本篇小结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rgonaute通过下调TNFAIP3表达导致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产菌核米曲霉G15对铜、铅离子的抗性机制和吸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