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估计货币政策 | 第10-11页 |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基于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 | 第11-12页 |
·方法论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 第13-16页 |
·中介目标 | 第13-14页 |
·最终目标 | 第14页 |
·其它任务和目标 | 第14-16页 |
第三章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16-26页 |
·价格型工具 | 第16-21页 |
·中国人民银行存贷款利率 | 第18-19页 |
·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 第19页 |
·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19-20页 |
·公开市场操作 | 第20-21页 |
·数量型工具 | 第21-26页 |
·信贷投放量——窗口指导 | 第21-23页 |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贷款 | 第23页 |
·资本控制 | 第23-26页 |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第26-42页 |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 第26-37页 |
·M1与M2 | 第26-32页 |
·信贷增速 | 第32-36页 |
·窗口指导 | 第36-37页 |
·货币政策估计 | 第37-39页 |
·利率规则 | 第37-38页 |
·货币供给量规则(McCallum规则) | 第38-39页 |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 第39-42页 |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 第42-48页 |
·利率传导机制 | 第42-44页 |
·转型时期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特征 | 第44-46页 |
·扭曲源自不健全的银行业和竞争的缺乏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一:计算Taylor规则和McCallum规则使用的数据 | 第55-57页 |
附录二:M1、M2、通胀和信贷,1994—2006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