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降压按摩操干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2-14页
1 研究对象第14-15页
    1.1 对象来源第14页
    1.2 诊断标准第14页
    1.3 纳入标准第14-15页
    1.4 排除标准第15页
    1.5 剔除标准第15页
    1.6 退出标准及处理第15页
2 研究方法第15-21页
    2.1 样本量计算第15页
    2.2 分组方法第15-16页
    2.3 治疗方案第16页
    2.4 管理方案第16-17页
        2.4.1 降压按摩操教导质量管理第16页
        2.4.2 受试者依从性管理第16-17页
        2.4.3 观察数据管理第17页
    2.5 观察指标及方法第17-18页
        2.5.1 基线资料第17页
        2.5.2 中医证候积分第17页
        2.5.3 生活质量第17页
        2.5.4 动脉硬化指标第17-18页
        2.5.5 血压第18页
    2.6 疗效评价标准第18-20页
        2.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第18-19页
        2.6.2 生活质量疗效评价第19-20页
    2.7 技术路线第20-21页
3 试验结果第21-35页
    3.1 基本资料情况第21-22页
        3.1.1 两组间性别比较第21页
        3.1.2 两组间年龄比较第21-22页
        3.1.3 两组间BMI比较第22页
        3.1.4 两组间饮食、吸烟、饮酒、家族史、血糖、血脂、睡眠比较第22页
    3.2 中医证候疗效结果第22-26页
        3.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22-24页
        3.2.2 各证候的前后变化第24-26页
        3.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26页
    3.3 生活质量变化结果第26-29页
        3.3.1 两组治疗前的生活质量积分对比第26-27页
        3.3.2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积分变化第27-28页
        3.3.3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积分变化第28页
        3.3.4 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积分对比第28-29页
    3.4 血压结果第29-33页
        3.4.1 收缩压第29-31页
        3.4.2 舒张压第31-33页
    3.5 高血压转化率比较第33页
    3.6 动脉硬化指标结果第33-35页
4 分析和讨论第35-48页
    4.1 高血压指南的更新第35-38页
        4.1.1 血压测量方式的改变第35-36页
        4.1.2 高血压定义的改变第36-37页
        4.1.3 生活方式的改变第37-38页
    4.2 预防医学理论与高血压第38-39页
    4.3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高血压第39-41页
    4.4 降压按摩操机理探究第41-45页
        4.4.1 高血压病因病机探讨第41-43页
        4.4.2 降压按摩操手法及力度第43-44页
        4.4.3 降压按摩操干预时机第44页
        4.4.4 降压按摩操涉及穴位与经络第44-45页
    4.5 降压按摩操优缺点第45-46页
    4.6 本研究问题和今后设想第46-48页
结论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80页
    附录一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状况第53-60页
    附录二 降压按摩操具体步骤第60-63页
    附录三 降压按摩操所涉及穴位及经络第63-65页
    附录四 降压按摩操具体步骤考试问卷第65-67页
    附录五 降压按摩操干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第67-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极拳联合芪骨胶囊防治肝肾不足型老年人活动障碍综合征的疗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桥甲方颗粒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的疗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