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状态修介绍 | 第12-17页 |
| ·接触网状态修的概念 | 第12-13页 |
| ·状态修的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 ·接触网状态修的体制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7-19页 |
| ·接触网状态修现状 | 第17-18页 |
| ·UML的发展及现状 | 第18-19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 第2章 统一建模语言UML简介 | 第20-26页 |
| ·UML的概述 | 第20-24页 |
| ·UML定义及特点 | 第20-21页 |
| ·UML的组成 | 第21-22页 |
| ·UML的应用领域 | 第22-24页 |
| ·UML建模机制及建模过程 | 第24-25页 |
| ·静态建模 | 第24页 |
| ·动态建模 | 第24页 |
| ·物理架构建模 | 第24页 |
| ·建模过程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第26-36页 |
| ·需求分析概述 | 第26-27页 |
| ·需求分析层次 | 第26-27页 |
| ·需求分析的阶段划分 | 第27页 |
|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27-33页 |
| ·接触网需求分析 | 第28-29页 |
|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 第29-31页 |
|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 | 第31-33页 |
|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架构结构 | 第33-35页 |
| ·C/S结构 | 第33-34页 |
| ·B/S结构 | 第34-35页 |
| ·本系统采用的结构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系统建模 | 第36-57页 |
| ·系统需求的UML描述及用例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 ·确定系统边界 | 第36页 |
| ·角色识别 | 第36-37页 |
| ·用例识别 | 第37页 |
| ·用例描述 | 第37-38页 |
| ·接触网设备管理建模 | 第38-42页 |
| ·接触网设备管理子用例图 | 第38-39页 |
| ·接触网设备履历管理子模块 | 第39-41页 |
| ·接触网设备异动子模块建模 | 第41-42页 |
| ·接触网设备图片管理子模块 | 第42页 |
| ·接触网线路管理 | 第42-45页 |
| ·接触网线路模型 | 第42-44页 |
| ·接触网线路管理 | 第44-45页 |
| ·接触网运营管理 | 第45-48页 |
| ·接触网运营管理子用例图 | 第45-46页 |
| ·接触网检修记录类图 | 第46-47页 |
| ·接触网运营管理主要业务顺序图 | 第47-48页 |
| ·接触网状态修管理 | 第48-54页 |
| ·接触网状态修管理子用例图 | 第48-49页 |
| ·设备检修计划 | 第49-51页 |
| ·巡视管理 | 第51页 |
| ·参数限值管理 | 第51-54页 |
| ·物理模型 | 第54-56页 |
| ·组件图 | 第55页 |
| ·配置图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实现 | 第57-73页 |
|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设计平台的选择 | 第57-58页 |
| ·本系统使用的后台数据库 | 第57页 |
| ·本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57-58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58-65页 |
| ·数据库设计原则 | 第58-59页 |
| ·数据库设计过程 | 第59页 |
| ·数据库分析 | 第59-63页 |
| ·主要数据表结构 | 第63-65页 |
| ·接触网及其状态修管理系统的实现 | 第65-73页 |
| ·用户登陆 | 第65页 |
| ·系统主界面 | 第65-66页 |
| ·用户管理 | 第66-67页 |
| ·线路管理 | 第67-68页 |
| ·接触网缺陷管理 | 第68-69页 |
| ·接触网参数管理 | 第69-7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