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8页 |
·骨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 | 第16-18页 |
·骨替换及修复材料的分类及应具备的基本性能 | 第18-19页 |
·多孔金属制备方法概述 | 第19-27页 |
·液态金属法(Liquid state processing) | 第19-22页 |
·粉末冶金法(P/M) | 第22-25页 |
·金属沉积法(Deposition method) | 第25-27页 |
·钛金属表面活化的研究 | 第27-28页 |
·钛与骨的界面结合方式及骨传导和骨诱导 | 第28-31页 |
·稀土元素在金属及陶瓷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稀土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 第33-36页 |
·抗凝血作用 | 第33页 |
·抗炎、杀菌作用 | 第33页 |
·抗肿瘤及抗病毒作用 | 第33-34页 |
·稀土离子可能起"超级钙"的作用 | 第34页 |
·稀土元素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34-35页 |
·稀土元素在人体中的分布 | 第35-36页 |
·传统多孔钛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稀土CeO_2增强型多孔钛的制备及性能 | 第38-52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多孔钛的制备 | 第39-40页 |
·材料的表征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钛粉及CeO_2粉的表征 | 第41-43页 |
·多孔钛的成分分析 | 第43页 |
·多孔钛的孔隙结构 | 第43-46页 |
·多孔钛的力学性能 | 第46-48页 |
·CeO_2增强多孔钛力学性能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孔隙率对多孔钛性能的影响 | 第52-61页 |
·引言 | 第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不同孔隙率多孔钛的制备 | 第52-53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孔隙率测量的结果 | 第54-55页 |
·不同孔隙率多孔钛的孔隙结构 | 第55-56页 |
·不同孔隙率多孔钛的力学性能 | 第56-60页 |
·结论 | 第60页 |
·第二、三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多孔钛的表面活化处理及仿生矿化 | 第61-81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2-65页 |
·多孔钛的表面活化方法 | 第62-63页 |
·SBF浸泡实验 | 第63-64页 |
·FCS浸泡实验 | 第64-65页 |
·材料的表征 | 第6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7页 |
·多孔钛表面活化后表面形貌分析 | 第65-67页 |
·多孔钛表面活化后表面成份分析 | 第67-68页 |
·SBF浸泡后表面表征 | 第68-73页 |
·FCS浸泡后表面表征 | 第73-77页 |
·讨论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多孔钛与骨界面结合研究及骨传导 | 第81-100页 |
·引言 | 第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81-82页 |
·动物模型 | 第82页 |
·手术 | 第82-83页 |
·样品的收集与表征 | 第83-85页 |
·实验结果 | 第85-96页 |
·肉眼大体观察 | 第85-86页 |
·力学推出测试 | 第86-87页 |
·扫描电镜结果 | 第87-90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90-94页 |
·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 | 第94-96页 |
·讨论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肌内植入多孔钛的初步实验研究 | 第100-105页 |
·引言 | 第10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2页 |
·材料的准备与表征 | 第100页 |
·动物模型 | 第100-101页 |
·手术 | 第101页 |
·样品的收集与表征 | 第101-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大体观察 | 第102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