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农民工题材小说的悲剧性 | 第12-23页 |
(一) 城乡二元对立 | 第12-15页 |
(二) 乡村情结的悲剧性 | 第15-19页 |
(三) 农民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 第19-21页 |
(四) 创作主体的忧患意识 | 第21-23页 |
二、农民工题材小说的喜剧性 | 第23-34页 |
(一) 语言和行为方面的喜剧性 | 第24-25页 |
(二) 思想观念的喜剧性 | 第25-26页 |
(三) 农民工小说的喜剧性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26-34页 |
1、农民自身存在的各种错位 | 第26-31页 |
(1) 身份的错位 | 第26-27页 |
(2) 认知的错位 | 第27-28页 |
(3) 情爱的错位 | 第28-29页 |
(4) 亲情和乡情的错位 | 第29-30页 |
(5) 潜意识的错位 | 第30-31页 |
2、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 第31-32页 |
3、作家的创作态度 | 第32-34页 |
三、农民工题材小说的局限性 | 第34-38页 |
(一) 片面突出悲剧性而淡化喜剧性 | 第34-35页 |
(二) 作家写作立场的倾向性偏颇 | 第35-37页 |
(三)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 第37-38页 |
四、结论 | 第38-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