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一、引言 | 第6-7页 |
二、同根养分的吸纳 | 第7-32页 |
(一) 精神的传递与人格的延续 | 第7-14页 |
1. 历史意识 | 第7-10页 |
2. 使命意识 | 第10-12页 |
3. 献身精神 | 第12-14页 |
(二) 美学追求的传承与借鉴 | 第14-23页 |
1. 史诗性的追求 | 第14-17页 |
2. 现实主义的选择 | 第17-23页 |
(三) 恋乡恋土情结的固守与释放 | 第23-32页 |
1. 农村的诗性化书写 | 第24-27页 |
2. 城乡对立关系的凸显 | 第27-30页 |
3. 乡土社会中做人 | 第30-32页 |
三、异样果实的呈现 | 第32-54页 |
(一) 人之异 | 第32-43页 |
1. 主要典型的塑造 | 第33-38页 |
2. 女性形象的塑造 | 第38-43页 |
(二) 现实主义之异 | 第43-50页 |
1. 《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的现实主义特色比较 | 第44-47页 |
2. 《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在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流变中的地位 | 第47-50页 |
(三) 艺术手法之异 | 第50-54页 |
1. 语言 | 第50-52页 |
2. 结构 | 第52-54页 |
四、余论 | 第54-57页 |
注释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