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0 引言 | 第13-27页 |
| ·国内外养殖大菱鲆常见疾病 | 第13-18页 |
| ·主要细菌性疾病 | 第14-15页 |
| ·病毒性疾病 | 第15-17页 |
| ·寄生虫病 | 第17-18页 |
| ·营养性疾病 | 第18页 |
| ·常见鱼类病原菌鉴定技术 | 第18-21页 |
| ·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 第18-19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9-20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20-21页 |
| ·鱼类疾病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诊断 | 第21-22页 |
|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22页 |
| ·流行病学调查 | 第22页 |
| ·病理学研究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 1 养殖大菱鲆两株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7-60页 |
| ·大菱鲆红体病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27-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 ·病鱼的检查 | 第28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28页 |
| ·人工感染试验及其致病原的确定 | 第28-29页 |
| ·病原菌形态的观察 | 第29-30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30页 |
| ·16S rDNA序列的分析及其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30-34页 |
| ·病原菌药物敏感实验 | 第34-35页 |
| ·结果 | 第35-39页 |
| ·病鱼检查结果 | 第35页 |
| ·病原菌分离结果及形态特征 | 第35页 |
| ·人工感染结果及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 第35-37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37-38页 |
| ·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8-39页 |
| ·菌种鉴定结果 | 第39页 |
|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第39页 |
| ·讨论 | 第39-42页 |
| ·大菱鲆突眼病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 | 第42-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材料 | 第42-43页 |
| ·病鱼的检查及病原菌的分离 | 第43页 |
| ·人工感染试验及其致病原的确定 | 第43页 |
| ·病原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测试 | 第43页 |
| ·16S rDNA 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 ·药物敏感试验及药物筛选 | 第44页 |
| ·结果 | 第44-50页 |
| ·患病症状及解剖检查 | 第44-45页 |
|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及形态特征 | 第45-46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6-47页 |
| ·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7-48页 |
| ·人工感染试验的结果 | 第48-50页 |
|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第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利用165-23S rDNA 间区序列快速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方法的建立 | 第52-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 ·材料 | 第52-53页 |
| ·菌株培养 | 第53页 |
| ·16S–23S rDNA间区的PCR扩增 | 第53页 |
| ·迟钝爱德华氏菌特异性PCR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 | 第53-54页 |
| ·PCR检测方法特异性的检测 | 第54页 |
| ·PCR 检测方法敏感性的检测 | 第54页 |
| ·PCR 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54-55页 |
| ·结果 | 第55-57页 |
| ·16S-23S rDNA间区序列PCR扩增结果 | 第55页 |
| ·测序及序列的分析 | 第55页 |
|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55-56页 |
| ·PCR 检测方法特异性的检测 | 第56页 |
| ·PCR 检测方法敏感性的检测 | 第56-57页 |
| ·PCR 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57页 |
| ·讨论 | 第57-60页 |
| 2 养殖大菱鲆鼓眼病病原菌酪黄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60-7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 ·材料及与试剂 | 第60页 |
| ·致病菌的分离 | 第60-61页 |
| ·石蜡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 第61页 |
| ·病原菌的形态的观察 | 第61页 |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61页 |
| ·16S rDNA 序列分析 | 第61-63页 |
| ·病原菌药物敏感实验 | 第63页 |
| ·结果 | 第63-70页 |
| ·流行病学特征 | 第63-64页 |
| ·病原菌形态特征 | 第64页 |
|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64-67页 |
| ·生理生化测试结果 | 第67-68页 |
| ·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8-69页 |
| ·药敏实验结果 | 第69-70页 |
| ·讨论 | 第70-72页 |
| 3 养殖大菱鲆白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72-7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 ·细菌的分离与纯培养 | 第72-73页 |
| ·人工感染预试验 | 第73页 |
| ·病原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测试 | 第73页 |
| ·16S rDNA 序列分析 | 第73页 |
| ·结果 | 第73-77页 |
| ·感染试验结果 | 第73-74页 |
| ·形态学特征 | 第74-75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75-76页 |
| ·16S rDNA 序列比对分析 | 第76-77页 |
| ·讨论 | 第77-79页 |
| 4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 附录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