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 ·储氢材料研究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 ·金属氢化物储氢原理基础 | 第16-20页 |
| ·储氢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 ·储氢体系热力学性能 | 第18-19页 |
| ·储氢体系动力学性能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8页 |
| ·储氢合金体系的发展 | 第20-21页 |
| ·镁基储氢合金实验进展 | 第21-23页 |
| ·镁基储氢合金理论进展 | 第23-35页 |
| ·热力学部分 | 第24-32页 |
| ·成键特性 | 第24-27页 |
| ·P-C-T 吸附曲线部分 | 第27-32页 |
| ·动力学部分 | 第32-35页 |
|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实验原理 | 第38-41页 |
| ·原理及仪器 | 第38页 |
| ·制备工艺 | 第38-39页 |
| ·镁基合金相结构研究方法 | 第39页 |
| ·镁基合金热力学性能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 ·镁基合金动力学性能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氢在 Mg(0001)表面的吸附、解离和扩散 | 第41-56页 |
| ·H 的引入对 Mg(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41-50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41-43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3-50页 |
| ·Mg(0001)表面势能面 | 第43-44页 |
| ·H 在Mg(0001)表面的吸附能 | 第44-45页 |
| ·H 的引入对Mg(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45-47页 |
| ·Mg(0001)吸附表面的电荷转移 | 第47-50页 |
| ·吸氢初期 H_2 在洁净 Mg(0001)表面的解离吸附 | 第50-55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51-52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2-55页 |
| ·H_2 分子的解离 | 第52-54页 |
| ·H 原子的扩散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H_2在钝化层MgO 表面的解离吸附 | 第56-65页 |
| ·H_2 在 MgO(001)表面的解离吸附 | 第56-63页 |
| ·引言 | 第56-57页 |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57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7-63页 |
| ·氢在MgO(001)表面的吸附 | 第57-61页 |
| ·H_2 分子在 MgO(001)表面的解离 | 第61-62页 |
| ·H 原子在MgO(001)表面和体内的扩散 | 第62-63页 |
| ·实验结果验证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催化剂对镁基储氢材料吸放氢的影响 | 第65-102页 |
| ·引言 | 第65-67页 |
| ·微观反应机理及相应的计算模型选择 | 第67-68页 |
| ·催化剂对镁基合金吸氢过程的影响 | 第68-91页 |
| ·氢在洁净MgH_2 表面的吸附和解离 | 第68-73页 |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68-69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69-73页 |
| ·洁净MgH_2 表面的解氢 | 第73-78页 |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73-74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74-78页 |
| ·吸氢中后期Fe_3O_4 和La 对镁基吸氢过程的影响 | 第78-83页 |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78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78-83页 |
| ·放氢中后期Fe_3O_4 和La 对镁基放氢过程的影响 | 第83-90页 |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83-84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84-90页 |
| ·催化剂机理讨论 | 第90-91页 |
| ·计算结果的验证 | 第91-100页 |
| ·实验过程 | 第91-92页 |
| ·结构分析 | 第92-93页 |
| ·热力学分析 | 第93页 |
| ·动力学分析 | 第93-94页 |
| ·Chou 模型拟合结果 | 第94-98页 |
| ·微观计算结果与拟合结果的对接 | 第98-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七章 PCT 统计热力学模型 | 第102-121页 |
| ·引言 | 第102页 |
| ·模型推导 | 第102-105页 |
| ·模型讨论 | 第105-107页 |
| ·模型验证 | 第107-120页 |
| ·热力学模型在MgH_2 体系中的应用 | 第107-111页 |
| ·热力学模型在催化相掺杂的MgH_2 体系中的应用 | 第111-116页 |
| ·热力学模型在其他体系中的应用 | 第116-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 第八章 混合控速动力学模型 | 第121-139页 |
| ·引言 | 第121-122页 |
| ·混合控速模型推导 | 第122-126页 |
| ·模型讨论 | 第126-131页 |
| ·不同控速环节方程 | 第126-130页 |
| ·曲线末端形状讨论 | 第130-131页 |
| ·其他特性 | 第131页 |
| ·模型的应用 | 第131-137页 |
| ·模型在化学吸附、表面渗透控速中的应用 | 第132页 |
| ·模型在扩散控速中的应用 | 第132-134页 |
| ·模型在界面化学反应控速中的应用 | 第134-135页 |
| ·模型在混合控速中的应用 | 第135-1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39-14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9-141页 |
| ·今后工作及展望 | 第141-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 附录 | 第154-158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58-160页 |
| 致谢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