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页 |
(一)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 国外债务重组会计法律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二) 国内债务重组会计法律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债务重组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第一节 概念解析 | 第19-22页 |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债务重组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债务重组的原因与意义 | 第22-24页 |
一、债务重组的原因 | 第22-23页 |
二、债务重组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债务重组的法律规范 | 第24-27页 |
一、债务重组的立法现状 | 第24页 |
二、债务重组的核心法律——《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债务重组会计法律——《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 第27-40页 |
第一节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一、1998年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 第27-28页 |
二、2001年首次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 第28-29页 |
三、2006年再次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 第29页 |
第二节 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的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一、债务重组的方式 | 第29-30页 |
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内容比较及法律评析 | 第32-40页 |
一、《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内容比较 | 第32-36页 |
二、《债务重组》准则修订法律评析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对债务人——上市公司的影响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发展历程 | 第40-44页 |
一、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出台之前 | 第40-42页 |
二、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出台至2001年首次修订之前 | 第42-43页 |
三、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首次修订至2006年再修订 | 第43-44页 |
四、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再修订之后 | 第44页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一、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 | 第44-46页 |
二、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三、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影响的法律分析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 第48-56页 |
第一节 债权人的分类及其地位的现实分析 | 第48-49页 |
一、债权人的分类 | 第48页 |
二、债权人地位的现实分析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 第49-56页 |
一、以资产清偿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债权转为股权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 第50-53页 |
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 第53-54页 |
四、其他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债务重组会计法律的完善 | 第56-61页 |
第一节 债务重组会计法律的完善 | 第56-59页 |
一、对关联方参与重组进行披露 | 第56-57页 |
二、进一步扩展和提高稳健原则的适用范围 | 第57页 |
三、增加非现金资产或股权评估的参考标准 | 第57-58页 |
四、明确债务重组的监管机构及职权 | 第58页 |
五、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债务重组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59-61页 |
一、破产法的完善 | 第59-60页 |
二、公司法的完善 | 第60页 |
三、其他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