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刑罚个别化和罪刑均衡原则的相关理论链接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古典学派的罪刑均衡理论 | 第12-15页 |
一、“报应主义”下的罪刑均衡观 | 第12-14页 |
二、“目的主义”下的罪刑均衡观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刑事近代学派的刑罚个别化理论 | 第15-18页 |
一、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 第16页 |
二、菲利的“犯罪原因三元说”和“刑罚替代措施论” | 第16-17页 |
三、李斯特的“犯罪二元论”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现代刑法理论对罪刑均衡和刑罚个别化的融合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刑罚个别化的价值及内涵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刑罚个别化的价值 | 第21-25页 |
一、基于公正的角度思量刑罚个别化 | 第21-23页 |
二、基于谦抑的角度思量刑罚个别化 | 第23-24页 |
三、基于人道的角度思量刑罚个别化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刑罚个别化的内涵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刑罚个别化和罪刑均衡的关系及自我实现 | 第28-33页 |
第一节 刑罚个别化和罪刑均衡的关系 | 第28-30页 |
一、从人身危险性之于罪刑的角度思量刑罚个别化 | 第28-29页 |
二、从刑罚功利性的角度思量刑罚个别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刑罚个别化的实现 | 第30-33页 |
一、从特殊主体所表现的共同特征一般化为具体的原则考虑 | 第31页 |
二、从行为人自身的主客观因素考虑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刑法关于罪刑均衡原则下刑罚个别化的规定及完善 | 第33-44页 |
第一节 我国刑法及刑事政策对刑罚个别化的规定 | 第33-38页 |
一、从罪刑均衡原则的角度考虑 | 第33-35页 |
二、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考虑 | 第35-36页 |
三、从量刑情节方面考虑 | 第36页 |
四、从刑罚的执行方面考虑 | 第36-37页 |
五、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角度考虑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刑罚个别化的完善 | 第38-44页 |
一、立法的完善 | 第38-39页 |
二、量刑的完善 | 第39-40页 |
三、行刑的完善 | 第40-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