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开源软件基础框架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软件框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论文组织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框架开发技术与方法论 | 第14-25页 |
·软件框架 | 第14-15页 |
·基本设计原则 | 第15-16页 |
·设计模式与惯用法 | 第16-21页 |
·GoF 设计模式 | 第16-19页 |
·模式组合 | 第19-20页 |
·惯用法 | 第20-21页 |
·敏捷软件开发 | 第21-22页 |
·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 | 第21-22页 |
·测试驱动开发(TDD) | 第22页 |
·扩展技术 | 第22-23页 |
·内建扩展支持技术 | 第22-23页 |
·插件技术 | 第23页 |
·UNICODE 标准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应用程序框架需求分析 | 第25-32页 |
·范围和基本原则 | 第25页 |
·现有框架分析 | 第25-27页 |
·本框架的功能需求 | 第27-29页 |
·多平台支持结构 | 第27页 |
·统一的接口和风格 | 第27-28页 |
·目标功能及要求 | 第28-29页 |
·灵活的扩展架构 | 第29页 |
·本框架的非功能需求 | 第29-31页 |
·可配置性 | 第29页 |
·可调试性 | 第29页 |
·可维护性 | 第29-30页 |
·可测试性 | 第30页 |
·可靠性 | 第30页 |
·兼容性 | 第30页 |
·标准与限制 | 第30-31页 |
·运行环境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跨平台基础框架设计 | 第32-50页 |
·概述 | 第32-35页 |
·设计目标 | 第32页 |
·设计约束 | 第32-33页 |
·设计方案 | 第33页 |
·跨平台策略 | 第33-35页 |
·核心框架 | 第35-41页 |
·字符和文本编码 | 第35-36页 |
·对象模型 | 第36-37页 |
·程序诊断 | 第37-39页 |
·内存分配与管理 | 第39-40页 |
·线程与同步 | 第40-41页 |
·共享库和插件机制 | 第41页 |
·国际化支持 | 第41页 |
·用户界面框架 | 第41-45页 |
·事件处理机制 | 第42-43页 |
·图形渲染 | 第43-44页 |
·布局系统 | 第44-45页 |
·风格与主题 | 第45页 |
·I/O 和通信框架 | 第45-48页 |
·I/O 处理 | 第45-46页 |
·数据流 | 第46-47页 |
·网络通信 | 第47-48页 |
·单元测试框架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基础框架的关键实现及应用 | 第50-77页 |
·跨平台的代码结构 | 第50页 |
·框架的关键实现 | 第50-68页 |
·跨平台的封装实现 | 第51-55页 |
·事件处理机制的实现 | 第55-58页 |
·数据收发的通知技术实现 | 第58-60页 |
·写时拷贝(CoW)技术实现 | 第60-63页 |
·数据结构类的实现 | 第63-68页 |
·调试支持 | 第68页 |
·界面演示与评估 | 第68-73页 |
·主要界面 | 第69-71页 |
·风格与主题 | 第71-72页 |
·国际化支持 | 第72-73页 |
·测试结论 | 第73-75页 |
·测试方法 | 第73-74页 |
·测试结论 | 第74-75页 |
·开源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研究结果及评价 | 第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未来工作的方向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