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次 | 第11-15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数学模型 | 第15-17页 |
·什么是数学模型 | 第15页 |
·模型的价值 | 第15-16页 |
·如何建模 | 第16-17页 |
·钙循环建模 | 第17-25页 |
·心肌细胞的钙信号 | 第17-18页 |
·钙循环建模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钙循环模型的价值 | 第24-25页 |
·选题和意义 | 第25-26页 |
·亚细胞水平的微观钙循环建模 | 第25页 |
·跨尺度复合钙循环模型 | 第25-26页 |
·Rogue RyR通道的生物学意义 | 第26页 |
·本文组织结构和预期目标 | 第26-29页 |
2 心脏钙循环的生理基础 | 第29-53页 |
·兴奋收缩耦联 | 第29-37页 |
·心室肌细胞的物理结构 | 第29-30页 |
·动作电位 | 第30-34页 |
·肌细胞收缩 | 第34-35页 |
·CICR与局部控制理论 | 第35-37页 |
·肌纤维膜上的钙离子转运 | 第37-39页 |
·L型钙通道 | 第37-38页 |
·Na/Ca交换体 | 第38-39页 |
·肌纤维膜钙泵 | 第39页 |
·肌质网钙库、释放与摄取 | 第39-45页 |
·SR钙含量与肌集钙蛋白 | 第40页 |
·增益和SR钙释放分数 | 第40-41页 |
·SR钙释放通道 | 第41-44页 |
·SR钙摄取 | 第44-45页 |
·钙火花和钙波 | 第45-52页 |
·心肌细胞中的钙火花 | 第45-47页 |
·钙火花的激活、终止和恢复 | 第47-50页 |
·钙波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心室肌细胞的微观钙循环建模 | 第53-69页 |
·建模背景 | 第53页 |
·亚细胞水平上的钙循环建模 | 第53-59页 |
·数学模型的物理结构 | 第53-55页 |
·扩散-反应系统 | 第55-58页 |
·数值方法 | 第58-59页 |
·二维空间钙信号的模拟仿真 | 第59-62页 |
·自发性钙火花 | 第59-60页 |
·触发性钙波 | 第60-61页 |
·钙波的传播速度 | 第61-62页 |
·模型应用:病理条件下钙波的形成和发展 | 第62-67页 |
·病理条件下的自发性钙火花和钙波 | 第62-64页 |
·不同条件下的钙波传播速度 | 第64-65页 |
·讨论分析 | 第65-67页 |
·模型的适用性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Rogue RyR对心衰钙循环的影响 | 第69-89页 |
·建模背景 | 第69-74页 |
·心力衰竭 | 第69-71页 |
·Rogue RyR | 第71-74页 |
·引入rogue RyR的钙循环模型 | 第74-76页 |
·模型的物理结构基础 | 第74-75页 |
·数学模型 | 第75-76页 |
·仿真结果 | 第76-84页 |
·无rogue RyR时的心衰钙循环 | 第76-79页 |
·Rogue RyR——一种新型的自发性钙波触发因子 | 第79-83页 |
·V_(pro)对rogue RyR分布密度的依赖性 | 第83-84页 |
·分析讨论 | 第84-88页 |
·模型意义概述 | 第84-85页 |
·rogue RyR的作用机制 | 第85-86页 |
·自发性钙波与DAD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跨尺度复合钙循环模型 | 第89-109页 |
·建模背景 | 第89-91页 |
·跨尺度复合模型意义 | 第89页 |
·单细胞动作电位模型概述 | 第89-91页 |
·跨尺度复合模型 | 第91-101页 |
·亚细胞水平的微观钙循环模型 | 第91-92页 |
·全细胞动作电位模型 | 第92-100页 |
·动作电位和钙循环的仿真结果 | 第100-101页 |
·模型应用:[Ca~(2+)]_(SR)调控自发性钙释放事件以及DAD | 第101-107页 |
·[Ca~(2+)]_(SR)与自发性钙火花 | 第101-103页 |
·自发性钙波及其传播速率 | 第103-105页 |
·DAD | 第105页 |
·分析讨论 | 第105-107页 |
·模型的适用性 | 第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6 Rogue RyR对心衰细胞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第109-121页 |
·建模背景 | 第109页 |
·心衰复合模型及其数学方法 | 第109-112页 |
·胞内钙循环的改变 | 第109-110页 |
·肌纤维膜上离子电流的改变 | 第110-112页 |
·仿真结果 | 第112-119页 |
·心衰时的电生理特性 | 第112-113页 |
·rogue RyR与DAD | 第113-116页 |
·触发性动作电位 | 第116-119页 |
·分析讨论 | 第119-120页 |
·心衰时的钙瞬变特征的形成机制 | 第119页 |
·rogue RyR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121-125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1-122页 |
·创新点和意义 | 第122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