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粒位效应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前言第7-13页
   ·粒位差异现象形成的原因第7-9页
     ·组织发育学基础第7-8页
     ·形态解剖学基础第8页
     ·生理学基础第8-9页
     ·全息生物学基础第9页
   ·其他作物不同粒位对子粒性状影响的研究第9-10页
   ·小麦粒位差异研究现状第10-11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解决的问题第11-13页
第二章 当代粒位效应研究第13-20页
   ·材料与方法第13页
   ·结果与分析第13-19页
     ·不同粒位粒重和芒长的分布第13-15页
     ·不同粒位籽粒性状分布第15-16页
     ·不同粒位粒重与籽粒性状和芒长的相关分析第16-19页
   ·讨论第19-20页
第三章 不同粒位种子与其后代的粒位效应第20-35页
   ·材料与方法第20-21页
   ·结果分析第21-33页
     ·不同粒位种子粒重与出苗和分蘖情况第21-24页
     ·不同粒位种子不同时期整株叶面积第24-27页
     ·不同粒位种子灌浆期旗叶生理特性第27-30页
     ·不同粒位种子后代中后期单株生产能力构成分析第30-33页
   ·讨论第33-35页
第四章 小结第35-36页
   ·小麦粒位效应第35页
   ·当代籽粒的粒位效应第35页
   ·后代种子的粒位效应第35页
   ·小麦粒位效应的应用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第39-40页
致谢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局部根系水分胁迫下氮形态与供应部位对玉米干旱胁迫反应的调节
下一篇:与大豆幼胚萌发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