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致谢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产业转移理论 | 第19-22页 |
·国外产业转移理论 | 第19-20页 |
·国内产业转移理论 | 第20-22页 |
·自主创新体系研究 | 第22-24页 |
·国外自主创新体系研究 | 第22-23页 |
·国内自主创新体系研究 | 第23-24页 |
·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关系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自主创新体系分析 | 第25-31页 |
·国外自主创新体系 | 第25-27页 |
·美国自主创新体系 | 第25页 |
·日本自主创新体系 | 第25-26页 |
·芬兰自主创新体系 | 第26-27页 |
·国内自主创新体系 | 第27-29页 |
·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现状 | 第27-28页 |
·我国部分地区自主创新体系 | 第28-29页 |
·国内外自主创新体系的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安徽自主创新体系现状及承接产业转移条件 | 第31-38页 |
·安徽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基本情况 | 第31-35页 |
·人力资源及研发实力 | 第31-32页 |
·企业科技活跃程度 | 第32页 |
·科技研发平台规模 | 第32页 |
·科技服务体系情况 | 第32-33页 |
·科技投入及产出 | 第33-35页 |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具备的条件及存在问题 | 第35-38页 |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具备的条件 | 第35-36页 |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国内外产业转移对安徽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影响分析 | 第38-42页 |
·国内外产业转移对安徽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机遇 | 第38-39页 |
·移入生产要素 | 第38页 |
·强化竞争环境 | 第38页 |
·促进产业调整 | 第38-39页 |
·推动金融改革 | 第39页 |
·国内外产业转移对安徽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挑战 | 第39-40页 |
·加工基地风险 | 第39页 |
·通货膨胀压力 | 第39-40页 |
·国际局势影响 | 第40页 |
·安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遵循原则 | 第40-42页 |
·基础性原则 | 第40-41页 |
·创新性原则 | 第41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 | 第42-48页 |
·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42-43页 |
·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42页 |
·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目标 | 第42页 |
·自主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 | 第42-43页 |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核心体系 | 第43-45页 |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 第43-44页 |
·构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 | 第44-45页 |
·创建良好的环境支撑体系 | 第45-48页 |
·构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 第45页 |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第45-46页 |
·构建科技服务体系 | 第46-47页 |
·构建科技投融资体系 | 第47-48页 |
第七章 构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自主创新体系的保障措施 | 第48-52页 |
·加强组织领导 | 第48页 |
·设立领导小组 | 第48页 |
·完善激励机制 | 第48页 |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 第48-49页 |
·扶持中介服务机构 | 第48-49页 |
·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 第49页 |
·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 第49页 |
·培育多元投融资体系 | 第49-50页 |
·建立配套金融及投资机构 | 第49-50页 |
·拓宽投融资渠道 | 第50页 |
·营造创新氛围 | 第50-52页 |
·制定和完善法规政策 | 第50页 |
·培育创新文化氛围 | 第50-51页 |
·普及科普教育 | 第51-5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总结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