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提升机的动载响应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 ·矿井提升设备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 ·矿井提升机动态特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3-14页 |
| ·矿井提升机动态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 2 矿井提升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 第17-23页 |
| ·矿井提升机的分类 | 第17-19页 |
| ·矿井提升机的组成 | 第19-20页 |
| ·矿井提升机的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动载响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23-39页 |
| ·振动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23-24页 |
| ·分布质量模型 | 第23页 |
| ·集中质量模型 | 第23-24页 |
| ·两种模型的比较 | 第24页 |
|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 第24-26页 |
| ·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26-29页 |
| ·模态分析法 | 第26-27页 |
| ·直接解法 | 第27-28页 |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28-29页 |
| ·计算机仿真 | 第29-33页 |
| ·Matlab/Simulink 软件简介 | 第29页 |
| ·Simulink 仿真原理 | 第29-32页 |
| ·Simulink 模块库 | 第32-33页 |
| ·Simulink 仿真方法 | 第33页 |
| ·单绳缠绕式矿井提升机的振动模型 | 第33-36页 |
| ·总体假设和模型简化 | 第33-35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矿井提升机的工况分析 | 第36-37页 |
| ·重物起升工况 | 第36页 |
| ·起升制动工况 | 第36页 |
| ·下降起动工况 | 第36-37页 |
| ·下降制动工况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4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39-51页 |
| ·电动机的输入激励的时间函数求解 | 第39-42页 |
| ·转动惯量和当量转动惯量 | 第42-46页 |
| ·转动惯量 | 第42-45页 |
| ·当量转动惯量 | 第45-46页 |
| ·刚度和等效刚度 | 第46-48页 |
| ·轴的刚度 | 第46-47页 |
| ·钢丝绳的刚度 | 第47页 |
| ·联轴器的刚度 | 第47-48页 |
| ·制动器的制动力矩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矿井提升系统的动载响应分析 | 第51-69页 |
| ·理论分析结果 | 第51-58页 |
| ·等效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51-56页 |
|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 ·仿真结果 | 第58-66页 |
| ·等效模型和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动载响应的仿真结果 | 第60-66页 |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6 全文总结 | 第69-71页 |
|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 | 第77页 |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