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5页 |
引言 | 第15-25页 |
一、国外主要研究 | 第15-18页 |
二、国内主要研究 | 第18-22页 |
三、纳博科夫研究中的问题与缺欠 | 第22-23页 |
四、本文的写作动机与研究目标 | 第23-25页 |
第一章 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演变 | 第25-43页 |
一、纳博科夫的生平与创作各阶段 | 第25-38页 |
(一) 俄国阶段(1899-1919):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增进 | 第25-31页 |
(二) 欧洲阶段(1919-1939):俄罗斯情怀的形成 | 第31-32页 |
(三) 美国阶段(1940-1960):创作和研究的成功 | 第32-38页 |
(四) 瑞士阶段(1960-1977):荣誉纷至沓来的晚年 | 第38页 |
(五) 纳博科夫主要英语小说年表 | 第38页 |
二、环境变迁对纳博科夫创作的影响 | 第38-43页 |
(一) 俄国社会环境对纳博科夫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二) 美国社会环境对纳博科夫的影响 | 第40-43页 |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小说创作 | 第43-74页 |
一、《洛丽塔》与后现代叙事分析 | 第43-57页 |
(一) 《洛丽塔》的产生背景 | 第44页 |
(二) 《洛丽塔》的后现代伦理叙事 | 第44-49页 |
(三)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精神分析 | 第49-53页 |
(四)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欲望解读 | 第53-57页 |
二、《普宁》:环境与人性的不和谐与表现方法的创新 | 第57-66页 |
(一) 《普宁》中的艺术世界和偏执人物 | 第58-60页 |
(二) 《普宁》的流亡主题 | 第60-64页 |
(三) 《普宁》的后现代叙事艺术 | 第64-66页 |
三、《绝望》的文本艺术 | 第66-74页 |
(一) 《绝望》的套嵌式文本 | 第67-69页 |
(二) 《绝望》中虚假的同一性 | 第69-70页 |
(三) 《绝望》中的虚构性 | 第70-74页 |
第三章 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叙事策略 | 第74-96页 |
一、纳博科夫英语小说中的黑色幽默 | 第74-79页 |
(一) 纳博科夫的黑色幽默特点 | 第74-76页 |
(二) 《黑暗中的笑声》中的黑色幽默笔法 | 第76-79页 |
二、纳博科夫英语小说中的元小说特征 | 第79-88页 |
(一) 纳博科夫的元小说特点 | 第79-82页 |
(二) 《洛丽塔》中的元小说特征 | 第82-88页 |
三、纳博科夫英语小说中的解构主义特征 | 第88-96页 |
(一) 解构主义理论要义 | 第88-90页 |
(二) 《微暗的火》中的解构主义特征 | 第90-96页 |
第四章 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语言艺术 | 第96-109页 |
一、三种异质语言对纳博科夫的影响 | 第96-99页 |
二、蝴蝶般的语言色彩 | 第99-105页 |
(一) 细节的完美 | 第100页 |
(二) 语言的戏仿 | 第100-103页 |
(三) 词语的绚丽 | 第103-105页 |
三、多变的修辞张力和形而上哲思 | 第105-109页 |
(一) 大胆的比喻 | 第105-106页 |
(二) 缤纷的色彩 | 第106-107页 |
(三) 形而上哲思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纳博科夫后现代创作的美学价值 | 第109-117页 |
一、审美颠覆:蝴蝶的伪装特质与戏仿合法化 | 第110-111页 |
二、审美个性:细节特质与个体感受性 | 第111-114页 |
三、审美启示:美感特征与修辞手法变化 | 第114-115页 |
四、审美追求:唯美特质与纯艺术理想 | 第115-117页 |
结论 | 第117-120页 |
一、纳博科夫后现代创作的文化意义 | 第117-118页 |
二、纳博科夫后现代创作的文学启示 | 第118-120页 |
注释 | 第120-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后记 | 第127-12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