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金纳米棒的应用前景及其应用条件 | 第11-19页 |
·金纳米棒的表面电浆共振效应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前景及其应用条件 | 第11-15页 |
·金纳米棒的近红外吸收及光散射性在细胞方面的应用前景及其应用条件 | 第15-16页 |
·金纳米棒的电子转移性能在催化领域的的应用前景及其应用条件 | 第16-18页 |
·金纳米棒参与的杂化纳米材料合成的应用前景及其应用条件 | 第18-19页 |
·金纳米棒化学腐蚀性的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CN~-及氧气对金纳米棒的氧化腐蚀 | 第20-21页 |
·过硫酸盐对金纳米棒的氧化腐蚀 | 第21-22页 |
·Au(Ⅲ)对金纳米棒的氧化腐蚀 | 第22页 |
·CTAB、浓酸及氧气对金纳米棒的氧化腐蚀 | 第22-24页 |
·Cu(Ⅱ)、抗坏血酸及氧气综合对金纳米棒的氧化腐蚀 | 第24-26页 |
·金纳米棒热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自身形貌对金纳米棒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表面活性剂对金纳米棒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表面修饰对金纳米棒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及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8页 |
·化学试剂及仪器 | 第32-34页 |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金纳米棒的合成方法及纯化 | 第34-35页 |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34-35页 |
·金纳米棒的纯化 | 第35页 |
·FeCl_3常温下对金纳米棒的选择性腐蚀反应 | 第35页 |
·金纳米棒的热稳定性反应 | 第35-37页 |
·金纳米棒的热处理 | 第35-36页 |
·金纳米棒与PSS的包裹反应 | 第36页 |
·金纳米棒与NaBr的反应 | 第36-37页 |
·实验表征 | 第37-38页 |
·透射电镜表征(TEM)分析 | 第37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测定 | 第37页 |
·马尔文粒度仪Zeta电位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FeCl_3在室温下对金纳米棒进行选择性腐蚀的反应 | 第38-53页 |
·引言 | 第38页 |
·FeCl_3在室温下对金纳米棒进行选择性腐蚀的反应现象 | 第38-42页 |
·选择性腐蚀反应机理探索 | 第42-48页 |
·Fe~(3+)的还原反应 | 第42-43页 |
·Au的氧化反应 | 第43-45页 |
·理论计算 | 第45-48页 |
·选择性腐蚀反应机理小结 | 第48页 |
·其他因素对腐蚀反应的影响 | 第48-52页 |
·FeCl_3浓度对腐蚀反应的影响 | 第49页 |
·CTAB浓度对腐蚀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温度对腐蚀反应的影响 | 第50-51页 |
·O_2对腐蚀反应的影响 | 第51页 |
·pH值对腐蚀反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金纳米棒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53-74页 |
·引言 | 第53页 |
·两种不同制备方法的金纳米棒的热稳定性差异 | 第53-57页 |
·金纳米棒热稳定性差异原因探索 | 第57-65页 |
·反应剩余物对金纳米棒热稳定性差异的影响 | 第58-60页 |
·其他因素对金纳米棒热稳定性差异的影响 | 第60-65页 |
·影响金纳米棒热稳定性因素小结 | 第65页 |
·提高金纳米棒热稳定性 | 第65-72页 |
·PSS包裹提高金纳米棒的热稳定性 | 第66-67页 |
·NaBr提高金纳米棒的热稳定性 | 第67-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