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13页 |
| 一 对消费主义的渊源追溯及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 (一) 对消费主义的渊源追溯 | 第13-15页 |
| 1 消费主义的早期萌芽 | 第13页 |
| 2 消费主义的发展背景 | 第13-15页 |
| (二) 消费主义概念界定以及与享乐主义的区别 | 第15-18页 |
| 1 消费主义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2 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区别 | 第17-18页 |
| 二 我国新闻媒体消费主义现象产生背景的理论探讨 | 第18-24页 |
| (一) “资本操纵论”范式的分析 | 第18-19页 |
| (二) “社会攀比论”范式的解析 | 第19-21页 |
| (三) “国家让渡论”命题的探讨 | 第21-24页 |
| 三 我国新闻媒体消费主义现象的表征 | 第24-35页 |
| (一) 纸质新闻媒体中消费主义现象的表征 | 第24-27页 |
| 1 报纸运行机制——市场化操作 | 第24-25页 |
| 2 读者身份定位:消费者 | 第25页 |
| 3 新闻内容和形式走向娱乐化 | 第25-27页 |
| (二) 广播媒体中消费主义现象的表征 | 第27-29页 |
| 1 频率专业化 | 第27-28页 |
| 2 “经营听众”理念和“听友会”拓展平台 | 第28页 |
| 3 坐台卖药节目或广告泛滥成灾 | 第28-29页 |
| (三) 电视媒体中消费主义现象的表征 | 第29-31页 |
| 1 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甚至低俗化 | 第29-30页 |
| 2 电视肥皂剧多时段的“轰炸” | 第30-31页 |
| 3 “电视购物”的泛滥 | 第31页 |
| (四) 网络媒体的消费主义现象表征 | 第31-35页 |
| 1 可“消费”的信息载体——网络流行语 | 第31-32页 |
| 2 生产和消费欲望的技术保障——网络工具 | 第32-33页 |
| 3 网络信息消费的特有形式——恶搞、人肉搜索 | 第33-35页 |
| 四 新闻媒体如何推销消费主义的理论审视 | 第35-46页 |
| (一) 对消费环境的塑造——以“拟态环境”分析 | 第35-37页 |
| (二) 消费生活方式的引导——议程设置理论解析 | 第37-40页 |
| (三) 对消费意义的建构——符号学理论与神话理论解析 | 第40-42页 |
| (四) 对消费价值观的影响——培养(涵化)理论解析 | 第42-46页 |
| 五 对我国新闻媒体消费主义现象的批判 | 第46-53页 |
| (一) 我国新闻媒体对社会消费的积极作用 | 第46-49页 |
| 1 传播大量的消费信息 | 第46-47页 |
| 2 唤醒受众消费者意识和舆论监督维护消费者权益 | 第47-48页 |
| 3 以社会责任为依托对消费引导 | 第48-49页 |
| (二) 我国新闻媒体消费主义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 | 第49-53页 |
| 1 消费信息传播的失衡:“富者”过剩,“贫者”不足 | 第49页 |
| 2 消费舆论导向的偏差和失误 | 第49-50页 |
| 3 文化传承上对低俗化的卑躬与让位 | 第50-51页 |
| 4 对合理消费伦理观养成的背离与失责 | 第51-53页 |
| 六 对新闻媒体消费主义现象消极影响的思考 | 第53-57页 |
| (一) 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吸取理论营养 | 第53-55页 |
| (二) 消费舆论导向的转向: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注释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发表论文清单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