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OIP管制框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5-17页 |
| 第2章 VOIP管制的技术基础与经济学分析 | 第17-30页 |
| ·VOIP的定义及服务类型 | 第17-19页 |
| ·VOIP的定义 | 第17-18页 |
| ·VOIP的服务类型 | 第18-19页 |
| ·VOIP的技术经济特征 | 第19-23页 |
| ·VOIP的技术特征 | 第19-21页 |
| ·VOIP的经济特征 | 第21-23页 |
| ·基于网络融合与NGN演进背景下的VOIP前景 | 第23-26页 |
| ·网络融合与NGN概述 | 第23-25页 |
| ·VOIP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 ·VOIP管制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VOIP产业分析 | 第26页 |
| ·管制理论 | 第26-27页 |
| ·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主要发达国家VOIP管制及一般性管制框架 | 第30-44页 |
| ·主要发达国家VOIP管制框架分析 | 第30-36页 |
| ·美国VOIP管制框架 | 第30-32页 |
| ·日本VOIP管制框架 | 第32-33页 |
| ·加拿大VOIP管制框架 | 第33-35页 |
| ·欧盟VOIP管制框架 | 第35-36页 |
| ·VOIP管制框架制定及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36-40页 |
| ·主要发达国家电信产业产权结构 | 第36-38页 |
| ·主要发达国家网络融合及宽带发展状况 | 第38-40页 |
| ·VOIP一般性管制框架 | 第40-43页 |
| ·实施VOIP管制的外部环境 | 第40-42页 |
| ·实施VOIP管制的具体政策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中国VOIP管制现状及政策制定影响因素 | 第44-53页 |
| ·中国VOIP管制现状 | 第44-45页 |
| ·中国VOIP管制体制 | 第44页 |
| ·中国VOIP管制实践 | 第44-45页 |
| ·中国VOIP管制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45-49页 |
| ·严格管制与适度管制的界定 | 第45页 |
| ·不同管制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 第45-49页 |
| ·影响中国VOIP管制框架制定的因素 | 第49-52页 |
| ·技术因素 | 第49-50页 |
| ·政治经济因素 | 第50-51页 |
| ·安全因素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适合中国国情的VOIP管制框架建议 | 第53-58页 |
| ·VOIP管制环境的构建 | 第53-55页 |
| ·转变VOIP管制态度 | 第53-54页 |
| ·明确VOIP管制政策 | 第54页 |
| ·鼓励VOIP技术发展 | 第54-55页 |
| ·具体管制措施建议 | 第55-57页 |
| ·技术中立性原则 | 第55页 |
| ·VOIP分类管制 | 第55-56页 |
| ·号码资源管理 | 第56页 |
| ·互联互通与网间结算 | 第56-57页 |
| ·承担普遍服务义务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