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用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优化与系列化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优化 | 第13-15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新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 第17-33页 |
·现有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结构 | 第17-19页 |
·旁通送风功能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 第19-20页 |
·旁通除霜功能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 第20-21页 |
·旁通除霜与旁通功能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 第21-27页 |
·新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适应性分析 | 第27-30页 |
·旁通除霜功能分析 | 第27页 |
·旁通送风功能分析 | 第27-30页 |
·严寒寒冷地区旁通送风功能适应性分析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系列化内容及原则 | 第33-39页 |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系列化内容 | 第33-36页 |
·风量系列化 | 第34页 |
·旁通除霜与旁通送风风道尺寸 | 第34-35页 |
·全热交换器 | 第35-36页 |
·新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机壳尺寸 | 第36页 |
·系列化产品的编号及标示 | 第36-38页 |
·产品型号命名规则 | 第36-37页 |
·产品型号标记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全热交换器实验研究 | 第39-68页 |
·全热交换器实验台 | 第39-45页 |
·原有试验台 | 第39-40页 |
·温湿度控制系统 | 第40-41页 |
·模拟工况 | 第41-42页 |
·夏季工况试验台完善 | 第42-45页 |
·冬、夏季试验台调试 | 第45-49页 |
·冬季工况调试 | 第45-47页 |
·夏季调试 | 第47-49页 |
·全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测试实验 | 第49-62页 |
·风量的测试方法 | 第49-53页 |
·换热效率测试方法 | 第53-62页 |
·全热交换器静压损失测试 | 第62-66页 |
·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62-64页 |
·测试工况及步骤 | 第64页 |
·静压损失测试及拟合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新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优化及系列化 | 第68-93页 |
·优化框架 | 第68-69页 |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机壳及全热交换器尺寸优化 | 第69-82页 |
·静态经济分析法 | 第71页 |
·动态分析法 | 第71-73页 |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年运行费用QE 模型 | 第73-74页 |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初投资PE 模型 | 第74-76页 |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年节约费用QS 模型 | 第76-81页 |
·全年回收效率 | 第81-82页 |
·优化案例 | 第82-87页 |
·送风进、出口与排风进、出口尺寸 | 第87-88页 |
·旁通送风风道与旁通除霜风道尺寸 | 第88-90页 |
·新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系列化样本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