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监督过失理论概述 | 第12-26页 |
(一) 监督过失理论的缘起 | 第12-13页 |
(二) 监督过失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 大陆法系的监督过失理论 | 第13-15页 |
2. 英美法系的监督过失理论 | 第15-16页 |
(三) 监督过失概念及特征 | 第16-22页 |
1. 监督过失的概念 | 第17-21页 |
2. 监督过失的特征 | 第21-22页 |
(四) 监督过失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1. 三种过失理论评价 | 第22-24页 |
2. 监督过失的理论基础源于“超新过失论” | 第24-26页 |
二、监督过失成立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26-35页 |
(一) 监督过失犯罪主体的确定 | 第26-29页 |
(二) 监督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 | 第29-31页 |
1. 疏忽大意的监督过失 | 第29-30页 |
2. 过于自信的监督过失 | 第30-31页 |
(三) 监督过失犯罪的客观要件 | 第31-35页 |
1. 过失犯罪的实行行为简述 | 第31-32页 |
2. 监督过失实行行为的特殊性 | 第32-33页 |
3. 监督过失犯罪的实行行为形式 | 第33-35页 |
三、我国刑法中监督过失成立犯罪的司法认定 | 第35-41页 |
(一) 监督过失犯罪在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分布 | 第35-38页 |
1. 业务上的监督过失 | 第35-37页 |
2. 公务管理上的监督过失 | 第37-38页 |
(二) 监督过失成立犯罪司法认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8-41页 |
1. 监督过失责任与领导责任的辨析 | 第38-39页 |
2. 监督义务与作为义务的辨析 | 第39页 |
3. 监督者承担过失责任的本质认定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