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坝上长尾鸡的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1.1.1 地方品种特点 | 第9页 |
1.1.2 坝上长尾鸡品种简介 | 第9页 |
1.1.3 坝上长尾鸡品种特征和性能 | 第9-10页 |
1.2 家禽羽色的研究现状及其利用 | 第10-15页 |
1.2.1 羽色性状 | 第10-11页 |
1.2.2 MC1R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芦花羽基因 | 第12-14页 |
1.2.4 芦花羽色的形成机理 | 第14-15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建立纯化坝上长尾鸡黑羽选育群的方法 | 第16-20页 |
2.1 材料 | 第16-18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1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2.1.4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17-18页 |
2.2 方法 | 第18-20页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8页 |
2.2.2 基因组DNA检测 | 第18页 |
2.2.3 引物的设计与PCR扩增 | 第18-19页 |
2.2.4 PCR扩增体系 | 第19-20页 |
2.2.5 PCR产物的检测与测序 | 第20页 |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页 |
第二节 坝上长尾鸡芦花性状在自别雌雄的应用模式研究 | 第20-24页 |
2.3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3.1 试验动物 | 第20页 |
2.3.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3.3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3.4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21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7页 |
3.1 建立纯化坝上长尾鸡黑羽选育群的方法 | 第24-31页 |
3.1.1 PCR扩增结果 | 第24-25页 |
3.1.2 SNP位点筛查 | 第25页 |
3.1.3 鸡MC1R基因各SNP位点与羽色相关性分析 | 第25-28页 |
3.1.4 鸡MC1R基因单倍型分析 | 第28-29页 |
3.1.5 单倍型网络构图 | 第29页 |
3.1.6 正选择检验及MC1R基因SNP位点的选择压力分析 | 第29-31页 |
3.1.7 坝上长尾鸡纯黑个体分子辅助检测结果 | 第31页 |
3.2 坝上长尾鸡芦花性状在自别雌雄的应用模式研究 | 第31-37页 |
3.2.1 孵化性能 | 第32页 |
3.2.2 芦花羽母鸡与红羽公鸡表型观察结果及自别雌雄准确率 | 第32-33页 |
3.2.3 芦花羽子代分子辅助性别鉴定 | 第33-34页 |
3.2.4 父母代及子代测序结果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7-41页 |
4.1 建立纯化坝上长尾鸡黑羽选育群的方法 | 第37-39页 |
4.1.1 羽色相关 | 第37页 |
4.1.2 坝上长尾鸡MC1R基因单倍型 | 第37-38页 |
4.1.3 选择压力 | 第38页 |
4.1.4 坝上长尾鸡纯黑个体检测方法 | 第38-39页 |
4.2 坝上长尾鸡芦花性状在自别雌雄的应用模式建立 | 第39-41页 |
4.2.1 不同表观性状的杂交组合 | 第39页 |
4.2.2 坝上长尾鸡芦花羽自别雌雄的建立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