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章 贞观时期“制敕断罪”的基本理论及制度规范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制敕断罪”的含义和历史沿革 | 第15-18页 |
一 “制敕断罪”的含义 | 第15-17页 |
二 “制敕断罪”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贞观时期“制敕断罪”的法律依据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制敕断罪”的制约机制 | 第19-22页 |
第四节 “制敕断罪”的立法意义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贞观时期“制敕断罪”案件的种类以及运作方式 | 第25-32页 |
第一节 直接审理的案件 | 第25-27页 |
一 “虑囚”类案件 | 第25-26页 |
二 御史弹劾案件 | 第26页 |
三 特审案件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书面审理的案件 | 第27-32页 |
一 “议请”类案件 | 第27-29页 |
二 死刑“覆奏”类案件 | 第29-30页 |
三 “直诉”类案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制敕断罪”的实施情况 | 第32-40页 |
第一节 审理过程 | 第32-36页 |
一 虚心求谏,诚恳纳谏 | 第32-33页 |
二 据理论情,以求平允 | 第33-35页 |
三 个人喜怒而有所轻重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判决结果 | 第36-40页 |
一 宽以待民 | 第36-37页 |
二 重法治吏 | 第37-38页 |
三 优待特权等级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贞观时期“制敕断罪”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制敕断罪”的历史作用 | 第40-42页 |
一 宽以待民,维护社会安宁 | 第40-41页 |
二 重法治吏,形成了清明的政治局面 | 第41页 |
三 优待特权等级,加强了国家政治统治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制敕断罪”的历史局限性 | 第42-47页 |
一 “制敕断罪”破坏了法制的统一 | 第42-44页 |
二 “制敕断罪”极高的“违法率”不堪引为后比 | 第44-45页 |
三 其他消极影响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贞观时期案例附表一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