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概述 | 第17-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1-23页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2 太行山猕猴的食物选择模式 | 第25-50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2.2.1 研究地点 | 第26页 |
2.2.2 食物可利用性调查 | 第26-27页 |
2.2.3 取食观察 | 第27-28页 |
2.2.4 营养物质测定 | 第28-29页 |
2.2.5 气候数据监测 | 第29-30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2.3 结果 | 第31-38页 |
2.3.1 猕猴总的食物资源 | 第31-34页 |
2.3.2 非生物因素:季节温度和降雨量 | 第34页 |
2.3.3 不同季节的食谱 | 第34-38页 |
2.4 讨论 | 第38-50页 |
3 太行山猕猴的营养调节模式 | 第50-75页 |
3.1 前言 | 第50-5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54-62页 |
3.2.1 行为观察 | 第54-58页 |
3.2.2 种子密度调查 | 第58页 |
3.2.3 营养成分测定 | 第58-59页 |
3.2.4 数据处理和计算 | 第59-61页 |
3.2.5 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 | 第61-62页 |
3.3 结果 | 第62-72页 |
3.3.1 种子可利用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 第62页 |
3.3.2 主要食物贡献率和营养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 第62-64页 |
3.3.3 常量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摄入 | 第64-67页 |
3.3.4 太行山猕猴营养调节模式 | 第67-68页 |
3.3.5 非营养物质对太行山猕猴饮食限制 | 第68-72页 |
3.4 讨论 | 第72-75页 |
4 种子可利用性年际变化对太行山猕猴繁殖输出的影响 | 第75-89页 |
4.1 前言 | 第75-7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76-80页 |
4.2.1 行为观察 | 第76-77页 |
4.2.2 营养测定方法 | 第77-78页 |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8-80页 |
4.3 结果 | 第80-86页 |
4.3.1 种子可利用性年际变化 | 第80-81页 |
4.3.2 食谱和能量摄入 | 第81-82页 |
4.3.3 繁殖输出 | 第82-84页 |
4.3.4 母本对后代时间和能量的投入 | 第84-86页 |
4.4 讨论 | 第86-89页 |
5 肠道菌群对太行山猕猴营养摄入的响应 | 第89-116页 |
5.1 前言 | 第89-9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91-94页 |
5.2.0 研究地点和目标群 | 第91页 |
5.2.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91-92页 |
5.2.2 DNA提取与测序 | 第92页 |
5.2.3 序列和数据分析 | 第92-94页 |
5.2.4 营养数据获取 | 第94页 |
5.3 结果 | 第94-112页 |
5.3.1 太行山猕猴食谱组成 | 第94-95页 |
5.3.2 太行山猕猴营养和能量摄入 | 第95-97页 |
5.3.3 太行山猕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97页 |
5.3.4 肠道微生物群落季节多样性 | 第97-98页 |
5.3.5 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营养摄入的季节变化的响应 | 第98-106页 |
5.3.6 基于宏基因组功能分析的代谢通路预测 | 第106-112页 |
5.4 讨论 | 第112-116页 |
6 全文总结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5页 |
附录 文献综述 | 第13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