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文物考古论文--考古方法论文

文物研究低氧实验舱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出土现场文物保护现状以及保护设备的重要性第8-9页
    1.2 现场文物研究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第9-12页
    1.3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2页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创新点第12-13页
第2章 文物研究低氧实验舱的总体设计第13-23页
    2.1 实验舱功能概述第13-15页
    2.2 舱体系统第15-16页
    2.3 制氮机组系统第16-18页
    2.4 换气管路系统第18页
    2.5 供氧和舱内环境恢复系统第18-19页
    2.6 控制系统第19-22页
    2.7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实验舱管道流体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3-37页
    3.1 基于一维定常等熵可压缩流体流动理论的管道流动模型建立第23-28页
        3.1.1 三个基本状态第24-25页
        3.1.2 可压缩流体流量函数推导第25-28页
    3.2 电动调节阀流量函数推导第28-29页
    3.3 真空泵流量函数推导第29-31页
    3.4 基于WINCC和MATLAB的执行器的特性拟合和修正第31-35页
        3.4.1 调节阀流量特性的实验测定和修正第31-34页
        3.4.2 真空泵流量公式的实验修正第34-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4章 文物舱富氮低氧环境控制方式的研究第37-51页
    4.1 抽气-充气方式过程函数的推导第39-41页
    4.2 换气方式过程函数的推导第41-42页
    4.3 舱内低氧环境PID控制方式的仿真和实验第42-50页
        4.3.1 换气调节方式控制仿真第42-44页
        4.3.2 换气调节方式实验第44-46页
        4.3.3 抽气-充气调节方式控制仿真及实验第46-48页
        4.3.4 氧气浓度调节方式结论第48-50页
    4.4 舱内二氧化碳调节和新风恢复系统第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文物舱光照度与温湿度的控制第51-62页
    5.1 舱内光照度控制第52-57页
        5.1.1 PWM控制原理第53-54页
        5.1.2 舱内光照强度控制方法第54-57页
    5.2 舱内温湿度控制第57-61页
        5.2.1 舱内温度控制第58-59页
        5.2.2 舱内湿度控制第59-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第62-78页
    6.1 现场控制系统的设计第62-68页
        6.1.1 舱内环境控制流程第62-64页
        6.1.2 现场控制系统硬件选型第64-65页
        6.1.3 现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第65页
        6.1.4 现场交互系统的设计第65-68页
    6.2 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第68-76页
        6.2.1 网络网关及其通信第69-71页
        6.2.2 远程控制上位机的设计第71-75页
        6.2.3 WINCC主站的web访问第75-76页
    6.3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7.1 总结第78页
    7.2 展望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附录A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云与端融合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下一篇:复合材料压机活动梁变速下落运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