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7-19页 |
1 绪论 | 第19-27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1.3 模型简介 | 第22-25页 |
1.3.1 系统模型 | 第22-24页 |
1.3.2 细粒度通信优化模型 | 第24页 |
1.3.3 应用模型 | 第24-25页 |
1.4 本文主要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6页 |
2.1 通信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2 任务映射技术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2.3 任务调度技术研究现状 | 第32-36页 |
3 细粒度通信优化技术研究 | 第36-56页 |
3.1 通信流水线技术优缺点分析 | 第36-43页 |
3.1.1 通信流水线的优点 | 第36页 |
3.1.2 通信流水线的缺点 | 第36-39页 |
3.1.3 通信流水线的应用策略 | 第39-43页 |
3.2 消息聚合技术优缺点分析 | 第43-48页 |
3.2.1 消息聚合的优点 | 第43-44页 |
3.2.2 消息聚合的缺点 | 第44-46页 |
3.2.3 消息聚合的应用策略 | 第46-48页 |
3.3 基于BPSO的细粒度通信优化技术应用方法 | 第48-55页 |
3.3.1 二进制粒子群算法BPSO简介 | 第49-51页 |
3.3.2 细粒度通信优化技术应用方法 | 第51-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面向通信优化的MPSoC任务映射方法研究 | 第56-74页 |
4.1 任务映射与通信流水线关系分析 | 第56-58页 |
4.2 结合通信流水线的任务映射ILP模型 | 第58-60页 |
4.3 ILP模型的可扩展性优化 | 第60-68页 |
4.3.1 改善建模方式 | 第60-63页 |
4.3.2 降低输入规模 | 第63-68页 |
4.4 ILP模型的自适应性优化 | 第68-73页 |
4.4.1 多目标优化方法AUGMECON2 | 第70-72页 |
4.4.2 AUGMECON2与ILP结合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面向通信优化的MPSoC任务调度方法研究 | 第74-86页 |
5.1 任务调度与通信流水线关系分析 | 第74-75页 |
5.2 基于GA-ILP的任务调度算法S-FCATS | 第75-81页 |
5.2.1 基于GA的流程 | 第75-77页 |
5.2.2 基于ILP的调度 | 第77-81页 |
5.3 基于GA-启发式的任务调度算法H-FCATS | 第81-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6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86-123页 |
6.1 实验平台简介 | 第86-89页 |
6.1.1 硬件平台 | 第86页 |
6.1.2 软件平台 | 第86-88页 |
6.1.3 测试基准介绍 | 第88-89页 |
6.2 细粒度通信优化实验 | 第89-103页 |
6.2.1 实验设置 | 第89-91页 |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1-103页 |
6.3 MPSoC映射实验 | 第103-114页 |
6.3.1 实验设置 | 第103-105页 |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4页 |
6.4 MPSoC调度实验 | 第114-120页 |
6.4.1 实验设置 | 第114-115页 |
6.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123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