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0-37页 |
·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 | 第20-26页 |
·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背景 | 第20页 |
·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内容 | 第20-23页 |
·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原因 | 第24-26页 |
·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 第26-31页 |
·主导价值观的建立 | 第26-27页 |
·对价值冲突的整合机制 | 第27-29页 |
·价值观建构的基本方略 | 第29-30页 |
·价值观建构的具体方式 | 第30-31页 |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 第31-33页 |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 第31页 |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总体内容 | 第31-32页 |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价值观 | 第32-33页 |
·西方社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 第33-35页 |
·当代西方社会价值观 | 第33-34页 |
·中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2 价值、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嬗变 | 第37-51页 |
·价值和价值观的一般理论问题 | 第37-46页 |
·价值的涵义、本质和特征 | 第37-41页 |
·价值的涵义 | 第37-38页 |
·价值的本质 | 第38-39页 |
·价值的特征 | 第39-41页 |
·价值观的概念和类型 | 第41-46页 |
·价值观的涵义和内容 | 第41-42页 |
·价值观的类型和层次 | 第42-46页 |
·社会价值观的涵义、功能及其嬗变规律 | 第46-51页 |
·社会价值观的涵义 | 第46页 |
·社会价值观的功能 | 第46-48页 |
·社会价值观的嬗变规律 | 第48-51页 |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内容和特征 | 第51-89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主要内容 | 第51-78页 |
·经济价值观的嬗变 | 第51-57页 |
·经济价值观嬗变的总报告 | 第51-52页 |
·经济价值观嬗变的具体分析 | 第52-57页 |
·政治价值观的嬗变 | 第57-62页 |
·政治价值观嬗变的总报告 | 第57-58页 |
·政治价值观嬗变的具体分析 | 第58-62页 |
·道德价值观的嬗变 | 第62-67页 |
·道德价值观嬗变的总报告 | 第63-64页 |
·道德价值观嬗变的具体分析 | 第64-67页 |
·文化价值观的嬗变 | 第67-73页 |
·文化价值观嬗变的总报告 | 第68-69页 |
·文化价值观嬗变的具体分析 | 第69-73页 |
·人生价值观的嬗变 | 第73-78页 |
·人生价值观嬗变的总报告 | 第73-74页 |
·人生价值观嬗变的具体分析 | 第74-78页 |
·小结 | 第78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总体特征 | 第78-89页 |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 第78-80页 |
·从以道德和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转变 | 第80-84页 |
·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 | 第84-86页 |
·从稳定向冲突的转变 | 第86-89页 |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原因 | 第89-116页 |
·社会转型 | 第89-106页 |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的嬗变 | 第89-92页 |
·经济体制改革 | 第92-98页 |
·社会结构变迁 | 第98-106页 |
·全球化 | 第106-116页 |
·全球化与价值观的嬗变 | 第106-108页 |
·经济全球化 | 第108-112页 |
·文化全球化 | 第112-116页 |
5 新时期中国社会价值观建构的基本旨向 | 第116-149页 |
·价值观建构的核心任务 | 第116-120页 |
·主导价值观的建立 | 第116-117页 |
·文化转型的艰巨性 | 第117-119页 |
·两者的内在联系 | 第119-120页 |
·价值观建构的主要内容 | 第120-149页 |
·确立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 第120-130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 第120-124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 | 第124-128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重功能 | 第128-130页 |
·通过文化转型实现对价值冲突的整合 | 第130-149页 |
·价值整合及其处理原则 | 第130-131页 |
·经济与道德的整合 | 第131-139页 |
·科技与人文的整合 | 第139-144页 |
·个体与群体的整合 | 第144-149页 |
6 中国社会价值观建构的具体方式 | 第149-175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内化 | 第149-158页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知内化 | 第149-152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知内化 | 第152-154页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知内化 | 第154-156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内化 | 第156-158页 |
·构建和谐文化的实现机制 | 第158-175页 |
·利益协调机制 | 第158-161页 |
·政府主导机制 | 第161-164页 |
·法律规范机制 | 第164-167页 |
·大众教育机制 | 第167-170页 |
·舆论督导机制 | 第170-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