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9-20页 |
| 1.1 食源性致病菌危害人类概述 | 第9页 |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介 | 第9-10页 |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9-10页 |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 | 第10页 |
|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 第10页 |
| 1.3 单增李斯特菌简介 | 第10-11页 |
| 1.3.1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 1.3.2 单增李斯特菌的的流行病学 | 第11页 |
| 1.3.3 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性 | 第11页 |
| 1.4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1-18页 |
| 1.4.1 传统分离鉴定方法 | 第12页 |
| 1.4.2 传统平板方法的改进 | 第12-13页 |
| 1.4.3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 1.4.4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 1.4.5 检测扩增产物方法 | 第17-18页 |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 2.1.1 实验菌株 | 第20页 |
| 2.1.2 实验试剂 | 第20-22页 |
|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第22页 |
| 2.1.4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 第22-23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 2.2.1 菌株模板的制备 | 第23页 |
| 2.2.2 设计引物 | 第23-24页 |
| 2.2.3 重组聚合酶恒温扩增 | 第24页 |
| 2.2.4 胶体金试纸条方法 | 第24-25页 |
| 2.2.5 胶体金试纸条的优化 | 第25-26页 |
| 2.2.6 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胶体金试纸条检测 | 第26-28页 |
| 2.2.7 微球试纸条方法 | 第28页 |
| 2.2.8 微球试纸条的优化 | 第28页 |
| 2.2.9 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微球免试纸条检测 | 第28-3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8页 |
| 3.1 特异性引物验证 | 第30-31页 |
| 3.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30-31页 |
| 3.1.2 单增李斯特菌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31页 |
| 3.2 优化重组聚合酶恒温扩增结果 | 第31-33页 |
| 3.2.1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优化结果 | 第31-32页 |
| 3.2.2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单增李斯特菌优化结果 | 第32-33页 |
| 3.3 胶体金质量鉴定 | 第33页 |
| 3.4 胶体金试纸条优化结果 | 第33-35页 |
| 3.4.1 胶体金标记抗体优化结果 | 第33-34页 |
| 3.4.2 NC膜优化结果 | 第34页 |
| 3.4.3 羊抗鼠二抗和链霉亲和素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34-35页 |
| 3.4.4 样品展开液的优化结果 | 第35页 |
| 3.5 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结果 | 第35-42页 |
| 3.5.1 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35-38页 |
| 3.5.2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 3.5.3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 第39-42页 |
| 3.6 彩色乳胶微球试纸条优化结果 | 第42-43页 |
| 3.7 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微球试纸条检测结果 | 第43-48页 |
| 3.7.1 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43-45页 |
| 3.7.2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 3.7.3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 第46-48页 |
| 4 结论 | 第48-49页 |
| 4.1 全文总结 | 第48页 |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8页 |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 5 展望 | 第49-50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 8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