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黑曲霉中veA及laeA基因功能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前言第9-17页
    1.1 黑曲霉的应用价值及潜在危害第9页
    1.2 途径调控因子调控真菌次级代谢的研究进展第9-10页
        1.2.1 碳信号调控因子creA第9-10页
        1.2.2 pH信号调控因子pacC第10页
        1.2.3 氮信号调控因子areA第10页
        1.2.4 氧胁迫调控因子yap1第10页
    1.3 全局调控因子VelB/VeA/LaeA复合体的发现及研究第10-13页
        1.3.1 调控真菌发育及繁殖第11-12页
        1.3.2 调控丝状真菌次级代谢第12页
        1.3.3 VelB/VeA/LaeA复合物受光调控第12-13页
    1.4 活性氧的种类与微生物的氧化应激第13-14页
        1.4.1 活性氧的种类第13-14页
        1.4.2 微生物应对氧化胁迫的机制第14页
    1.5 全局调控因子调控菌体应对氧化胁迫的损伤第14-15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5-16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44页
    2.1 实验材料第17-23页
        2.1.1 主要试剂第17页
        2.1.2 引物第17-18页
        2.1.3 仪器和设备第18-19页
        2.1.4 试剂、溶液与培养基第19-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44页
        2.2.1 黑曲霉基因组提取方法第23页
        2.2.2 veA基因的克隆及测序第23-24页
        2.2.3 laeA基因的克隆及测序第24-25页
        2.2.4 veA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第25-29页
        2.2.5 laeA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第29-32页
        2.2.6 T载体和片段的连接第32-33页
        2.2.7 大肠感受态的制备与化转第33页
        2.2.8 质粒的提取第33页
        2.2.9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电转第33-34页
        2.2.10 根癌农杆菌与黑曲霉A14共培养第34-35页
        2.2.11 黑曲霉转化子的初筛第35页
        2.2.12 黑曲霉转化子的复筛第35页
        2.2.13 黑曲霉转化子的验证第35-39页
        2.2.14 veA及laeA基因缺失转化子的重测序验证第39页
        2.2.15 veA及laeA基因缺失菌株的遗传稳定性验证第39页
        2.2.16 黑曲霉RNA的提取及qRT-PCR第39-41页
        2.2.17 菌落生长直径的测定第41页
        2.2.18 产孢量分析第41页
        2.2.19 黑曲霉A14、ΔveA和ΔlaeA菌丝形态观察第41页
        2.2.20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的形态差异第41-42页
        2.2.21 黑曲霉A14、ΔveA和ΔlaeA代谢物测定第42页
        2.2.22 H_2O_2对黑曲霉A14及突变株生长影响第42页
        2.2.23 粗提液的制备及蛋白含量的测定第42页
        2.2.24 菌体胞内ROS水平的检测第42-43页
        2.2.25 菌体脂质过氧化的水平(MDA)的测定第43页
        2.2.26 菌体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第43-44页
3 结果和讨论第44-76页
    3.1 黑曲霉A14 veA基因的克隆及敲除载体的构建第44-48页
        3.1.1 黑曲霉A14 veA基因的克隆第44页
        3.1.2 黑曲霉A14 veA基因的测序及比对结果第44-45页
        3.1.3 黑曲霉A14 veA基因同源左右臂克隆第45页
        3.1.4 黑曲霉A14 veA基因同源左右臂测序及比对第45页
        3.1.5 黑曲霉A14 veA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及验证第45-48页
    3.2 黑曲霉A14 laeA基因的克隆及敲除载体的构建第48-52页
        3.2.1 黑曲霉A14 laeA基因的克隆第48页
        3.2.2 黑曲霉A14 laeA基因的测序及比对结果第48-49页
        3.2.3 黑曲霉A14 laeA基因同源左右臂克隆第49页
        3.2.4 黑曲霉A14 laeA基因同源左右臂测序及比对第49页
        3.2.5 黑曲霉A14 laeA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及验证第49-52页
    3.3 黑曲霉A14对潮霉素敏感性实验第52页
    3.4 黑曲霉A14 veA及laeA基因缺失菌株的获得第52-57页
        3.4.1 敲除质粒电转农杆菌AGL-1第52-53页
        3.4.2 携带有敲除质粒的农杆菌侵染黑曲霉及转化子的筛选结果第53-57页
    3.5 重测序及hyg插入位点的确定第57-58页
        3.5.1 黑曲霉A14 veA基因缺失菌株hyg插入位点的确定第57-58页
        3.5.2 黑曲霉A14 laeA基因缺失菌株hyg插入位点的确定第58页
    3.6 黑曲霉A14 veA及laeA基因缺失菌株遗传稳定性验证第58-59页
    3.7 黑曲霉A14 veA及laeA基因缺失菌株表型分析第59-63页
        3.7.1 菌落表型直径及产孢的比较第59-61页
        3.7.2 光学显微镜下菌丝的比较第61-62页
        3.7.3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孢子形态的比较第62-63页
    3.8 黑曲霉A14 veA及laeA基因缺失菌株产毒分析第63-65页
        3.8.1 OTβ、OTα和OTA的检测第63-64页
        3.8.2 OTβ、OTα和OTA的动力学分析第64-65页
    3.9 氧化胁迫对黑曲霉A14、ΔveA及ΔlaeA生长的影响第65-67页
        3.9.1 H_2O_2胁迫下对黑曲霉A14生长结果第65-66页
        3.9.2 H_2O_2胁迫下对ΔveA生长结果第66-67页
        3.9.3 H_2O_2胁迫下对ΔlaeA生长结果第67页
    3.10 氧化胁迫对黑曲霉A14、ΔveA及ΔlaeA菌株OTA的合成、胞内ROS、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67-75页
        3.10.1 H_2O_2胁迫对黑曲霉A14 OTA合成的影响第68页
        3.10.2 H_2O_2胁迫对菌株胞内ROS含量的影响第68-71页
        3.10.3 H_2O_2胁迫对菌株胞内MDA含量的影响第71-72页
        3.10.4 H_2O_2胁迫对菌株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72-75页
    3.11 黑曲霉A14、ΔveA菌株中OT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pks的表达分析第75-76页
4 结论第76-78页
    4.1 全文总结第76-77页
    4.2 不足与展望第77-78页
5 参考文献第78-84页
6 致谢第84-85页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86页
8 附录第86-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理论与系统动力学的宜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
下一篇:中国卫生支出的健康资本形成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