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病毒性肝炎论文

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3-19页
    1.1 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研究第13-15页
        1.1.1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第13页
        1.1.2 HBV感染的自然史第13页
        1.1.3 乙型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13-14页
        1.1.4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及诊断第14页
        1.1.5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结局第14页
        1.1.6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第14-15页
    1.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第15-17页
        1.2.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症状的认识第15页
        1.2.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5-16页
        1.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第16-17页
    1.3 问题与展望第17-19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19-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1.1 临床资料第19页
        2.1.2 研究设计第19页
        2.1.3 诊断标准第19页
            2.1.3.1 西医诊断标准第19页
            2.1.3.2 中医诊断标准第19页
        2.1.4 纳入标准第19页
        2.1.5 排除标准第19-20页
        2.1.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第20页
        2.1.7 治疗方法第20页
        2.1.8 观察指标第20-21页
            2.1.8.1 疗效指标第20-21页
            2.1.8.2 安全性指标第21页
        2.1.9 疗效判定标准第21页
            2.1.9.1 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判定标准第21页
            2.1.9.2 症候疗效判定标准第21页
        2.1.10 统计分析第21-22页
    2.2 研究结果第22-34页
        2.2.1 两组治疗前基线特征的比较第22-23页
        2.2.2 病例脱落情况第23-24页
        2.2.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第24-26页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eAg阴转和血清学转换的情况第26-27页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滴度水平的变化第27-28页
        2.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定量的变化第28-29页
        2.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第29-30页
        2.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变化第30-32页
        2.2.9 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第32-34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34-40页
    3.1 补肾健脾方的立法依据、组方原理及相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第34-35页
        3.1.1 补肾健脾方的立法依据第34页
        3.1.2 补肾健脾方的组方原理第34-35页
        3.1.3 补肾健脾方的相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第35页
    3.2 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第35-37页
    3.3 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探讨第37-38页
    3.4 研究有关问题及展望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7页
附录第47-49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附件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犬271例肿瘤流行病学分析及乳腺肿瘤血清/组织标记物的筛查
下一篇:黄芪多糖通过MDA5/NF-κB信号通路抑制染镉雏鸡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