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超临界压力CO2在岩石裂隙和多孔介质内的对流换热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6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1-18页
        1.1.1 增强型地热系统第12-14页
        1.1.2 超临界CO_2气冷堆和超临界CO_2太阳能发电系统第14-17页
        1.1.3 超临界流体在裂隙及多孔介质中流动换热的其他工业应用第17-18页
        1.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33页
        1.2.1 多孔介质的体积平均数学模型第18-20页
        1.2.2 增强型地热系统场地规模数值模拟第20-24页
        1.2.3 岩石裂隙内流动换热特性研究第24-29页
        1.2.4 超临界压力CO_2在多孔介质内的对流换热研究第29-31页
        1.2.5 高温气冷堆球床等效导热系数研究第31-33页
    1.3 已有研究中的不足第33-3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2章 超临界压力CO_2在水平光滑裂隙内对流换热研究第36-59页
    2.1 本章引论第36页
    2.2 实验系统介绍第36-41页
        2.2.1 实验系统与实验样品第36-40页
        2.2.2 实验参数测量第40页
        2.2.3 实验条件与实验步骤第40-41页
    2.3 数据处理方法与误差分析第41-45页
        2.3.1 数据处理方法第41-43页
        2.3.2 数据误差分析第43-45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58页
        2.4.1 质量流量的影响第46-50页
        2.4.2 岩石初始温度的影响第50-53页
        2.4.3 水平裂隙内超临界压力CO_2层流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第53-56页
        2.4.4 超临界压力CO_2通过岩石水平裂隙的采热率分析第56-58页
    2.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3章 超临界压力CO_2在压裂裂隙内对流换热研究第59-90页
    3.1 本章引论第59页
    3.2 压裂裂隙内对流换热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第59-77页
        3.2.1 实验系统介绍第59-63页
        3.2.2 数值模型介绍第63-70页
        3.2.3 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第70-77页
    3.3 内部堆积单层支撑剂的裂隙内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第77-89页
        3.3.1 实验系统介绍第77-81页
        3.3.2 数据处理方法与误差分析第81-83页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3-89页
    3.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4章 超临界压力CO_2在竖直裂隙内对流换热研究第90-110页
    4.1 本章引论第90页
    4.2 实验系统介绍第90-91页
        4.2.1 实验样品与参数测量第90-91页
        4.2.2 实验条件与实验步骤第91页
    4.3 数值模型介绍第91-96页
        4.3.1 数学物理模型第91-93页
        4.3.2 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第93-94页
        4.3.3 数据处理方法第94-96页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第96-109页
        4.4.1 高温岩石竖直裂隙内局部对流换热规律第96-102页
        4.4.2 较高温度岩石竖直裂隙内局部对流换热规律第102-104页
        4.4.3 超临界压力CO_2在竖直裂隙内与水平裂隙内对流换热比较第104-109页
    4.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5章 超临界压力CO_2在多孔介质内部对流换热研究第110-130页
    5.1 本章引论第110页
    5.2 实验系统介绍第110-115页
        5.2.1 实验系统与实验样品第110-112页
        5.2.2 实验参数测量第112-114页
        5.2.3 实验条件与实验步骤第114-115页
    5.3 数据处理方法与误差分析第115-117页
        5.3.1 数据处理方法第115-116页
        5.3.2 数据误差分析第116-117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7-128页
        5.4.1 超临界压力CO_2实验结果与已有关联式比较第117-119页
        5.4.2 质量流量的影响第119-121页
        5.4.3 进口压力的影响第121-122页
        5.4.4 超临界压力CO_2在水平烧结多孔内部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第122-124页
        5.4.5 流动方向与浮升力的影响第124-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6章 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在增强型地热系统和高温气冷堆的应用研究第130-171页
    6.1 本章引论第130页
    6.2 增强型地热系统THM耦合数值模拟第130-143页
        6.2.1 物理模型介绍第130-132页
        6.2.2 数学模型与网格划分第132-134页
        6.2.3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第134-143页
    6.3 堆积球床等效导热系数试验装置的数值模拟第143-167页
        6.3.1 数学物理模型第143-146页
        6.3.2 堆积球床物理参数确定第146-151页
        6.3.3 堆积球床体积平均模型验证第151-155页
        6.3.4 氦气堆积球床等效导热系数计算第155-162页
        6.3.5 超临界CO_2堆积球床等效导热系数计算第162-167页
    6.4 气冷堆堆芯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第167-170页
    6.5 本章小结第170-171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71-175页
    7.1 全文总结第171-173页
    7.2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工作第173-174页
    7.3 工作建议与展望第174-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7页
致谢第187-18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89-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Kinect的果园精准喷施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AchGLK基因提高番茄果实品质以及青霉菌LysM家族基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