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关于可交换债条款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发行可交换债动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发行可交换债市场表现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关于大股东套利行为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文章框架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可交换债券 | 第19-20页 |
2.1.2 可交换债的制度背景 | 第20-21页 |
2.1.3 可交换债条款 | 第21-22页 |
2.2 可交换债与其他金融工具的比较 | 第22-24页 |
2.2.1 可交换债与可转债—股权稀释效应不同 | 第22-23页 |
2.2.2 可交换债与股权质押—融资成本不同 | 第23-24页 |
2.2.3 可交换债与大宗交易—市场影响不同 | 第24页 |
2.3 可交换债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2.3.2 资本保全理论 | 第25页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7页 |
3 歌尔集团发行可交换债案例介绍 | 第27-33页 |
3.1 歌尔集团的背景概述 | 第27-28页 |
3.1.1 歌尔集团公司简介 | 第27页 |
3.1.2 歌尔集团融资结构特点 | 第27-28页 |
3.2 歌尔集团可交换债发行及应用过程 | 第28-33页 |
3.2.1 以子公司股票为标的发行可交换债 | 第28-29页 |
3.2.2 以大股东身份优先配售子公司可转债 | 第29-31页 |
3.2.3 换股前发布利好消息顺利完成换股 | 第31-32页 |
3.2.4 二级市场上高价卖出可转债 | 第32-33页 |
4 歌尔集团发行可交换债动因研究 | 第33-41页 |
4.1 融资动因 | 第33-38页 |
4.1.1 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规模庞大的资金支持 | 第33-36页 |
4.1.2 传统渠道融资困难 | 第36-37页 |
4.1.3 融资成本偏高 | 第37-38页 |
4.2 减持动因 | 第38-39页 |
4.2.1 减持新规下的新渠道 | 第38-39页 |
4.2.2 与大宗交易减持相比对市场冲击小 | 第39页 |
4.3 套利动因 | 第39-41页 |
5 歌尔集团发行可交换债应用效果研究 | 第41-59页 |
5.1 融资效果 | 第41-44页 |
5.1.1 成功实现低成本融资 | 第41-43页 |
5.1.2 资本结构得到优化 | 第43-44页 |
5.2 减持效果及分析 | 第44-50页 |
5.2.1 成功实现股份减持 | 第45页 |
5.2.2 未影响公司控制权 | 第45-47页 |
5.2.3 减持成功的原因分析 | 第47-50页 |
5.3 套利效果及分析 | 第50-59页 |
5.3.1 EB+CB相结合套取巨额利润 | 第50-54页 |
5.3.2 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 | 第54-55页 |
5.3.3 套利得以实现的原因分析 | 第55-5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9-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1.1 上市公司大股东发行可交换债可实现多重目的 | 第59页 |
6.1.2 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干预上市公司行为从中套利 | 第59-60页 |
6.2 建议 | 第60-62页 |
6.2.1 大股东应合理利用可交换债券促进公司发展 | 第60页 |
6.2.2 完善可交换债的规则设置 | 第60-61页 |
6.2.3 加强可交换债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