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财务共享模式下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应收账款管理优化研究--以Z企业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问题提出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应收账款管理相关研究第11-13页
        1.2.2 财务共享相关研究第13-14页
        1.2.3 大数据智能化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4 文献评述第15页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的结构第17-21页
        1.4.1 论文内容第17-19页
        1.4.2 论文结构第19-21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1-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2 技术路线第22页
    1.6 本文的创新点第22-24页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24-32页
    2.1 财务共享第24-25页
    2.2 大数据第25-26页
        2.2.1 大数据的特征第25页
        2.2.2 大数据下的财务应用第25-26页
    2.3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第26-27页
        2.3.1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特征第26-27页
        2.3.2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与应收账款管理第27页
    2.4 价值链管理理论第27-28页
    2.5 人工神经网络(ANN)第28-29页
        2.5.1 BP算法及实现第28-29页
        2.5.2 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应收账款风险评价的可行性分析第29页
    2.6 聚类算法第29-31页
        2.6.1 K-Means聚类算法理论及实现第29-31页
        2.6.2 K-Means聚类算法建立信用评级标准的可行性分析第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Z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描述及需求分析第32-42页
    3.1 Z企业概况第32-34页
    3.2 Z企业流动资产质量分析第34-35页
    3.3 Z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应收账款管理业务现状分析第35-41页
        3.3.1 财务共享模式下Z企业应收业务流程现状第35-40页
        3.3.2 Z企业应收业务问题描述第40-41页
    3.4 应收账款管理需求分析第41-42页
        3.4.1 完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体系第41页
        3.4.2 跨系统自动取数第41页
        3.4.3 账期自动提示第41-42页
4 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Z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优化设计第42-62页
    4.1 设计目标第42页
    4.2 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Z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优化框架第42-45页
    4.3 基于RPA和大数据算法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模型第45-57页
        4.3.1 基于RPA和 K-Means聚类的业主信用评级第45-51页
        4.3.2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Z企业坏账风险预测第51-57页
    4.4 基于RPA的开票流程自动化第57-59页
    4.5 基于RPA的应收账款对账和收款核销流程优化第59-62页
5 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Z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优化实施第62-76页
    5.1 Z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流程优化实施—以应收账款对账流程为例第62-66页
        5.1.1 UIPath简介第62-63页
        5.1.2 EXCEL操作自动化第63-66页
        5.1.3 自动发送E-Mail第66页
    5.2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业主信用评级实施第66-70页
        5.2.1 因子分析操作第66-69页
        5.2.2 K-Means聚类操作第69-70页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坏账风险预测实施第70-73页
    5.4 Z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智能化实施建议第73-76页
        5.4.1 信息资源整合第73页
        5.4.2 运用大数据技术第73-74页
        5.4.3 财务团队转型第74-76页
6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76-78页
    6.1 研究结论第76页
    6.2 研究展望第76-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造型企业类金融模式下财务风险研究--以GL电器为例
下一篇:G电力公司运维成本精细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