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基质水分检测方法及其在供液固态发酵中的应用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5页
    1. 固态发酵第13-16页
        1.1 固态发酵简介第13页
        1.2 现代固态发酵的建立与应用第13-16页
            1.2.1 传统固态发酵与现代固态发酵第13-14页
            1.2.2 固态发酵的应用第14-16页
    2 固态发酵基质理化特性第16-19页
        2.1 固态培养基三相结构体系本质特征第16-18页
        2.2 固态发酵基质理化特性对发酵的影响[12]第18-19页
    3 固态发酵基质水分研究第19-22页
        3.1 水分研究在固态发酵过程中的重要性第19页
        3.2 固态发酵基质水分传质传热机制第19-21页
            3.2.1 基质中水分运动机制第19-21页
            3.2.2 基质水分的热量传递形式第21页
        3.3 固态发酵基质水分的检测方式第21-22页
    4 固态发酵供水方式的研究第22-23页
        4.1 通过保水材料供水第22-23页
        4.2 强化发酵的周期性刺激供水第23页
        4.3 采用吸附载体吸水实现固态发酵供液第23页
    5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固体基质物性参数的检测及方法建立第25-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1.1 材料第25页
            1.1.1 实验材料第25页
            1.1.2 实验仪器第25页
        1.2 方法第25-29页
            1.2.1 比重的测定第25-26页
            1.2.2 容重的测定第26-27页
            1.2.3 孔隙度的测定第27页
            1.2.4 比表面积和孔直径的测定第27-28页
            1.2.5 比热容的测定第28-2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29-34页
        2.1 结果第29-33页
            2.1.1 不同颗粒度基质基本物性参数的测定第29-30页
            2.1.2 不同颗粒度基质比表面积和孔径的测定第30页
            2.1.3 不同颗粒度基质比热容的的测定第30-33页
        2.2 讨论第33-34页
    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基质水分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固态发酵过程中基质水分特征的变化第35-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1.1 材料第35-36页
            1.1.1 菌种第35-36页
            1.1.2 实验仪器第36页
            1.1.3 培养基第36页
        1.2 方法第36-37页
            1.2.1 低场核磁共振水分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6页
            1.2.2 不同颗粒度下低场核磁共振水分标准曲线的变化第36页
            1.2.3 不同堆料密度下低场核磁共振水分标准曲线的变化第36-37页
            1.2.4 固态发酵过程中基质水分变化(从原料到发酵结束)第3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37-44页
        2.1 结果第37-44页
            2.1.1 20目秸秆低场核磁共振水分标准曲线和不同类型水低场核磁共振图谱第37-39页
            2.1.2 不同颗粒度秸秆低场核磁共振水分标准曲线和不同类型水低场核磁共振图谱第39-41页
            2.1.3 不同堆料密度下低场核磁共振标准曲线图谱第41-42页
            2.1.4 固态发酵过程中基质水分变化第42-44页
        2.2 讨论第44页
    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供液固态发酵基质水分特征和物性特征的解析第45-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9页
        1.1 材料第45-46页
            1.1.1 菌种第45页
            1.1.2 实验材料第45页
            1.1.3 实验仪器第45页
            1.1.4 培养基第45-46页
            1.1.5 溶液与试剂第46页
        1.2 方法第46-49页
            1.2.1 保水剂吸水特性的测定方法第46-47页
            1.2.2 保水剂蒸发速率的测定方法第47页
            1.2.3 接种和培养第47页
            1.2.4 纤维素粗酶液的制备第47页
            1.2.5 发酵基质含水量的测定第47页
            1.2.6 酶活力测定第47-48页
            1.2.7 生物量的测定第48页
            1.2.8 不同添加量保水剂对固态发酵的影响第48-49页
            1.2.9 对照固态发酵和供液固态发酵的比较第49页
            1.2.10 发酵过程中吸湿水、毛管水、游离水的快速测定第49页
            1.2.11 发酵基质物性参数的测定第4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9-62页
        2.1 结果第49-61页
            2.1.1 保水剂吸水速率和蒸发速率的研究第49-51页
            2.1.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1页
            2.1.3 生物量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1-53页
            2.1.5 对照固态发酵和供液固态发酵的酶活(包括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变化研究第53-54页
            2.1.6 对照固态发酵和供液固态发酵生物量比较第54-55页
            2.1.7 冷模固态发酵、对照固态发酵和供液固态发酵过程中基质水分变化研究第55-56页
            2.1.8 对照固态发酵和供液固态发酵图片第56-57页
            2.1.9 冷模固态发酵、对照固态发酵和供液固态发酵过程中水分特征的对比第57-60页
            2.1.10 对照固态发酵和供液固态发酵物理参数的变化第60-61页
        2.2 讨论第61-62页
    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全文总结第69-71页
附录:培养基及试剂配方第71-73页
主要创新点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阳花果园城市综合体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目标管理法的房地产项目推广体系研究--以FC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