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主动配电系统的网络规划与最优调度策略

致谢1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常用缩略词清单第14-18页
1 绪论第18-3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8-19页
    1.2 主动配电系统综述第19-26页
        1.2.1 主动配电系统定义与特点第19-20页
        1.2.2 主动配电系统研究方向概述第20-26页
    1.3 本文建模理论概述第26-30页
        1.3.1 博弈论第26-28页
        1.3.2 双层优化第28-29页
        1.3.3 分布式优化第29-30页
    1.4 本文研究工作第30-33页
        1.4.1 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2 考虑智能电网技术的配电系统网络规划第33-51页
    2.1 引言第33-35页
    2.2 模型建立第35-42页
        2.2.1 目标函数第35-36页
        2.2.2 主动配电系统的运行约束第36-39页
        2.2.3 电力电子元器件建模第39-41页
        2.2.4 建设以及运行逻辑约束第41-42页
    2.3 求解方法第42-43页
        2.3.1 双线性因子的线性化第42页
        2.3.2 潮流方程的线性化第42-43页
    2.4 算例分析第43-50页
        2.4.1 算例数据设置第43-45页
        2.4.2 数值结果分析第45-49页
        2.4.3 潮流线性化精确度分析第49-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3 基于合作博弈的能源社区的能量管理第51-67页
    3.1引言第51-52页
    3.2 LEC双向交易模式第52-55页
        3.2.1 双向交易模式第53页
        3.2.2 初始参数设定第53-55页
    3.3 合作博弈背景知识第55-57页
        3.3.1 合作博弈模型的表示第55-56页
        3.3.2 平衡博弈模型和核仁第56-57页
    3.4 LEC能量管理建模第57-60页
        3.4.1 LEC的合作博弈模型构造第57页
        3.4.2 能量管理模型的求解第57-59页
        3.4.3 联盟收益的分配第59-60页
    3.5 算例分析第60-66页
        3.5.1 算例初始数据设置第60-62页
        3.5.2 两种场景的对比第62-63页
        3.5.3 联盟收益的分配第63-64页
        3.5.4 核仁和Shapley值的比较第64-65页
        3.5.5 灵敏度分析第65-66页
    3.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基于双层优化的主动配电系统最优负荷侧响应策略第67-84页
    4.1 引言第67-70页
    4.2 模型构造第70-74页
        4.2.1 上层问题第70-72页
        4.2.2 下层模型第72-74页
    4.3 求解方法第74-77页
        4.3.1 双层模型转化为单层模型第74-75页
        4.3.2 多段McCormick松弛技术第75-77页
        4.3.3 互补松弛约束的线性化第77页
    4.4 算例分析第77-83页
        4.4.1 仿真数据设置第78页
        4.4.2 算例结果分析第78-81页
        4.4.3 算法效率分析第81-82页
        4.4.4 灵敏度分析第82页
        4.4.5 潮流精确度分析第82-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主动配电系统中的分布式电压控制第84-106页
    5.1 引言第84-85页
    5.2 多区域多层级电压控制框架第85-86页
    5.3 主动配电系统分布式电压控制模型第86-89页
        5.3.1 目标函数第86-87页
        5.3.2 约束条件第87-88页
        5.3.3 二阶锥松弛技术第88-89页
    5.4 网络解耦及电器元件建模第89-93页
        5.4.1 网络解耦第89-91页
        5.4.2 馈线线路建模第91页
        5.4.3 DER设备建模第91-92页
        5.4.4 负荷建模第92-93页
    5.5 基于ADMM的求解策略第93-95页
        5.5.1 ADMM算法第93-94页
        5.5.2 求解流程第94-95页
    5.6 算例分析第95-104页
        5.6.1 IEEE33节点测试系统第96-98页
        5.6.2 IEEE123节点测试系统第98-99页
        5.6.3 算法效率分析第99-101页
        5.6.4 算法鲁棒性能分析第101-103页
        5.6.5 二阶锥松弛精确度验证第103-104页
    5.7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106-107页
    6.2 研究工作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2页
附录 A第122-126页
    1.引理1:模型超可加性的证明第122-123页
    2.引理2:模型平衡性的证明第123-124页
    3.引理3:目标函数为凹函数的证明第124-125页
    4.引理4:目标函数的解析式第125-126页
附录 B第126-130页
    1.“不确定性预算”的定量分析第126-127页
    2.基于中值定理的潮流方程线性化方法第127-128页
    3.Nash均衡点的唯一存在性证明第128页
    4.M的确定方法第128-130页
附录 C第130-136页
    1.第一阶段:决策变量的计算第130-134页
    2.第二阶段:辅助变量的计算第134-135页
    3.第三阶段:对偶乘子的计算第135-13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6-138页
    作者简历第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6-138页
致谢2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基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
下一篇:把字句的多元分析及计算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