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导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2-14页 |
1. 流动儿童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研究现状 | 第14页 |
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4页 |
(三) 研究理论 | 第14-17页 |
1. 社会化理论 | 第14-15页 |
2. 社会排斥理论 | 第15页 |
3. 社会适应理论 | 第15-17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1. 社会化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 流动儿童 | 第17-18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 样本的选择及研究过程 | 第19-20页 |
三、调查结果 | 第20-41页 |
(一)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1. 调查对象及家庭样本的构成情况 | 第20-22页 |
2.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父母文化水平及职业状况 | 第22页 |
(二)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教育与学习社会化现状 | 第22-28页 |
1.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社会化的家庭环境 | 第22-25页 |
2.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教育社会化的学校环境 | 第25-26页 |
3.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学习过程与教育社会化 | 第26-28页 |
(三)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化 | 第28-32页 |
1.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家庭互动与家庭生活社会化 | 第28-30页 |
2.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家庭亲子关系 | 第30-31页 |
3.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家庭满意度 | 第31-32页 |
(四)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化 | 第32-35页 |
1.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 | 第32-34页 |
2.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 第34-35页 |
(五)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社会化 | 第35-41页 |
1.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同辈群体交往 | 第35-37页 |
2.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师生交往 | 第37-38页 |
3.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 | 第38-39页 |
4.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的评价 | 第39-41页 |
四、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 第41-48页 |
(一)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化的总体现状 | 第41页 |
(二) 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探讨素 | 第41-48页 |
1.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因素 | 第41-43页 |
2.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学校因素 | 第43-45页 |
3.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同辈群体 | 第45页 |
4.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 | 第45页 |
5.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其他因素 | 第45-48页 |
五、关于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 第48-53页 |
(一) 家庭层面 | 第48-49页 |
1. 建立学习型家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初级社会化 | 第48页 |
2. 进行家庭的职业培训和城市教育,提升少数民族流动家庭的人员素质 | 第48-49页 |
(二) 学校层面——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 第49-50页 |
1. 个案工作——促进个体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 第49页 |
2. 小组工作——提升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成员之间互助合作意识 | 第49页 |
3. 社区工作——加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对城市环境的归属感 | 第49-50页 |
(三) 倡导健康的大众传播媒介 | 第50页 |
(四) 积极的国家措施 | 第50-52页 |
1.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户籍制度下产生的城乡差别对待 | 第50-51页 |
2. 开办"民族学校",提供民族特色的城市学习生活环境 | 第51页 |
3. 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 | 第51-52页 |
(五) 结束语 | 第52-53页 |
1. 研究方面的不足 | 第52页 |
2. 关于流动儿童的时代发展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