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页 |
(三)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9-10页 |
(四) 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第10-11页 |
二、《贝弗里奇报告》的现代性背景分析 | 第11-21页 |
(一) 社会的组织结构基础 | 第11-17页 |
1、《贝弗里奇报告》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 第11-12页 |
2、《贝弗里奇报告》是政治民主化的产物 | 第12-13页 |
3、《贝弗里奇报告》是民族国家的产物 | 第13-14页 |
4、《贝弗里奇报告》是管理理性化的产物 | 第14-15页 |
5、《贝弗里奇报告》是宗教世俗化的产物 | 第15-16页 |
6、《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战争因素 | 第16-17页 |
(二) 思想文化基础 | 第17-21页 |
1、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第17页 |
2、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第17-19页 |
3、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第19-21页 |
三、《贝弗里奇报告》体现的基本理念 | 第21-29页 |
(一) 社会公平的理念 | 第21-22页 |
(二) 建立全面统一的社会保障计划的理念 | 第22页 |
(三) 根据实际需求提供保障的理念 | 第22-23页 |
(四) 统一管理与适度分权的理念 | 第23-24页 |
(五) 责任共担与风险共济的理念 | 第24-25页 |
(六) 享受待遇需要条件的理念 | 第25-27页 |
(七) 分门别类广泛保障的理念 | 第27-29页 |
四、《贝弗里奇报告》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现实意义 | 第29-39页 |
(一) 战时英国与中国现代社会保障改革的环境差异分析 | 第29-31页 |
(二) 中国社会保障理念的演变 | 第31-36页 |
1、中国社会保障建立初期的保障理念 | 第31-33页 |
2、积极寻求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创新 | 第33-36页 |
(三) 《贝弗里奇报告》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借鉴意义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