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税负研究 | 第12-13页 |
1.2.2 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税负问题及财税政策研究 | 第15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4.1 研究角度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京津冀税负比较及政策选择理论依据 | 第18-25页 |
2.1 税负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1.1 税收负担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2 税收负担分类 | 第18-19页 |
2.1.3 宏观税负口径界定 | 第19页 |
2.1.4 衡量税收负担程度指标 | 第19-20页 |
2.1.5 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协调性分析指标 | 第20-21页 |
2.2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21页 |
2.2.2 梯度转移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3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财税理论及作用机制 | 第22-25页 |
2.3.1 财税激励理论 | 第22-23页 |
2.3.2 税收政策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2.3.3 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经济现状和税负比较 | 第25-33页 |
3.1 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税收概况 | 第25-28页 |
3.1.1 经济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1.2 税收现状 | 第26-28页 |
3.2 京津冀地区税负差异分析 | 第28-31页 |
3.2.1 宏观税负率分析 | 第28-30页 |
3.2.2 税收协调系数法分析 | 第30-31页 |
3.3 京津冀地区税负差异影响评价 | 第31-33页 |
3.3.1 影响生产要素流动 | 第31页 |
3.3.2 影响经济政策调控功能发挥 | 第31-32页 |
3.3.3 影响政府职能实现 | 第32-33页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宏观税负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实证分析 | 第33-45页 |
4.1 京津冀地区宏观税负差异影响因素现状及相关性分析 | 第33-41页 |
4.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33-34页 |
4.1.2 产业结构 | 第34-35页 |
4.1.3 贸易开放程度 | 第35-36页 |
4.1.4 政府职能 | 第36-37页 |
4.1.5 税制结构 | 第37-38页 |
4.1.6 税收与税源背离 | 第38-40页 |
4.1.7 税收征管水平 | 第40页 |
4.1.8 地区财税政策 | 第40-41页 |
4.2 京津冀地区现存税负差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1-45页 |
4.2.1 模型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 第41-42页 |
4.2.2 变量设计和数据说明 | 第42页 |
4.2.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第42-45页 |
第5章 缩小京津冀宏观税负差异政策选择 | 第45-52页 |
5.1 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 第45-46页 |
5.2 深化税制改革 | 第46-50页 |
5.2.1 建立京津冀税收分享协调机制 | 第46-47页 |
5.2.2 优化税制结构 | 第47-48页 |
5.2.3 改变京津冀地区间的税收优惠格局 | 第48-49页 |
5.2.4 完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税权划分 | 第49-50页 |
5.3 平衡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50-52页 |
5.3.1 简化形式,调整比例 | 第50页 |
5.3.2 规范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 | 第50-51页 |
5.3.3 加强向河北地区的转移支付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